第六辑

2021-08-21

立足信仰 求索真实 ——评《普陀学刊》(第六辑)

《普陀学刊》(第六辑)分为七个部分收录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观音学研究”发表论文两篇,分别是对于观音信仰方式及其观音学体系的刍议,以及以宋元时期的俗文学为中心,探讨观音信仰在宋元的传播;“早期佛教研究”部分登载论文一篇,主要内容为从“身念处”看部派佛学禅修方法的演变;“华严宗研究”部分,收录研究南亭长老华严思想的论文一篇;“佛教忏法研究”部分登载论文两篇,分别是对于天台观音忏法发展与演变的探讨,以及对于陈文帝与《药师斋忏文》的研究;“文献/文献学研究”部分收录论文两篇,论文中所关注的问题分别是对于东晋竺昙无兰著述及生平事迹蠡测,以及佛经科判模式“序、正、流通”三分法源流考;“其他研究”部分发表论文三篇,内容涉及对于煮云法师《佛门异记》中的“异”之所在,竹禅和尚蒙难真相考,论鸠摩罗什与《梵网经》;“研究生论坛”部分收录论文一篇,是关于胡塞尔超越论还原与佛教离相问题的探讨。

本辑学刊所收录的论文聚焦教界与学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突出普陀山观音学的自身特色,设立观音学研究专栏,认为观音学体系的根本在于更好地坚持佛教社会性与人间性,使观音信仰完成从个人信仰到社会化信仰的转向,促进观音信仰的理性化发现;另一方面关注宋元俗文学中对于观音信仰的演绎,以及俗文学对观音信仰传播中推动作用。重视对于中国汉传佛教宗派、忏法、文献、历史研究的同时,兼顾早期佛教研究,对于以“身念处”为切入点,由南北方部派佛教中的相关文献入手,对部派佛学禅修方法的演变进行探讨。关注佛教宗派华严宗的近代高僧及其思想,重视对汉传佛教忏法、文本的研究与解读,并能对佛经科判的源流进行考据,厘清源头。通过“相”的概念,对话西方哲学与佛教,探讨其中的同异,在哲学层面汇通中西。

《普陀学刊》(第六辑),于2017年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登载了佛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特别展示了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的特色学科观音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展现了佛教文献研究与佛教历史、宗派、忏法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以佛学研究为主体的专业性学术刊物,《普陀学刊》立足于佛法的思想理念,以开放的视野,注重思想性、学术性,强调问题意识,关注前沿动态,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展现佛教义理、佛教历史的研究成果。遵循现代学术规范,为国内外教界、学界以及其他宗教的对话与交流提供平台,是一份高质量、高水平的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