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鸟迹,秋水鱼踪——对“空”义之理解

2022-10-04

罗素曾说:“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本源。”一致的观念固然令人愉悦,但不一样的声音却可以令人反思自身之不足,进而擅见其长,不拘其短。

在认识世界的问题上,分别心总是首当其冲。趋善避恶,欣乐厌苦等惯性思维,都在不断诱导我们走上党同伐异的道路。这种分别心,极大损害了自我的意志自由。当肯定某事时,其实是在自我断定,而断定就是自我设限;当否定某事时,其实是在自我排斥,而排斥就是自我拒绝。因此不论是与非,都不过是在自我设限的牢笼里。唯有以空性为底色,才能跳出对立的枷锁,超越常情的束缚,实现意志的自由。否则所有的分别,都不过是自我构建世界里一厢情愿的执见罢了。

与人相处,以自己的标准作为他人的行事准则,这是一种本能反应。因每个人总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天然正确,无可怀疑。如青原禅师的参禅三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此三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第一阶段,沉浸在自我构建的世界里,执为实有;第二阶段,见到了世界的真相是无而现的,不过是吾人心中的幻象、错觉;第三阶段,在以空性为底色的基础上,建构一个正确、合理的有。因此证悟空性后,并非进入虚无主义,抹杀一切兴趣、爱好等。而是在以空性为支点的基础上,该如何还他如何。因空性紧扣缘起,非离缘起而独立存在。因此世尊证悟空性后,虽知世间万法不过众生业力所显,如梦幻泡影,虚而不实。但因众生业力稳固,于其而言,真实而可靠。诸佛如实了知,发大悲愿,广行六度。故大悲心以空性见为基础,否则任何时候都在观念的系缚中,根本谈不上悲心。

龙树菩萨早已解说了世界之所以精彩的奥秘。如《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即世界之所以精彩,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以及彼此间的差异性。若固化了世界,很难想象世界将变得多么单调且乏味,所以我们只能看到能看到的,根本找不到放之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不悖的绝对普遍定义。即使当你对时,也并不能证明别人就是错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各自生活地域的不同,文化历史的差异,所推行的社会契约、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等自然也有所不同。但各国公民对本国法律,仍奉为圭皋。教条化的法律,不过是一堆冰冷的法律条文,故国家大力提倡法治精神,为法律注入鲜活的生命。此时若有空性见作为指导原则,则会增强对法律意义的反思,不被教条化的条文所束缚。即能意识到戒条的局限性,懂得人生有百态,应先抛弃固有的观念,站在对方的立场,接受其不同的观点,及其衍生出来的思考方式,在此基础上去思考潜藏在她思想背后的东西,而非一上来就给予“对”或“错”的定论,乃至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亦应如此。故空性虽平等不二,但有显现法就有所不同。因此,唯有以空性为支撑点,才会做到真正的求同尊异。否则你所有的观点,不过是你对经验世界一厢情愿的执见罢了。因此在伦理学上,空性见则显得尤为重要。

不是每一条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因此不要总拿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别人的世界。故有人说:已识乾坤大,才更能犹怜草木青。但我却认为,允许百花齐放,允许小草也有它春天的,一定是站在空性的支点上,才能万物通达于心,懂得江河汇入大海虽无别,中流却保留其不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