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从唐密经典中看观音信仰

2022-11-04

古杂密观音信仰在两晋时期传入中土。到唐代,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兴盛时期,相关的新一代密教观音经典随着梵僧的东来脱颖而出。因此,形成了一批新的密教观音信仰潮流。而这新层次密教观音经典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护国思想,更适合维护唐初朝廷统治的需要,包括协调佛教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所以也因此得到了朝廷特别的支持和推动。

在唐代以前,古观音咒经已有《请观音经》《十一面观音神咒经》等,但它们的结构比较简单,所述形象,仪轨相对比较朴素,在神奇应验方面的发挥也有限度。唐代观音经典不仅篇幅增大,内容的神奇灵验程度也大大加强。对观音法力、功德的宣传进一步拓展,对现实福利更为注重。

唐代第一部观音咒经产生于贞观中期,为智通所译出的《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之后,西印度人伽梵达摩(尊法)于永徽年间译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此经流通甚广,现今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大悲咒》就是出自本经。唐代同本异译的《千手千眼经》除上两种之外,还有不空等所译的另外九种之多,他们传译的新一代经典同样是大力宣扬观音信仰,引起人们对千手观音的广泛信仰,千手观音形象至今仍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从流传时间看,密教观音形象最早流行的是十一面观音,最有影响力的是千手千眼观音,俗称为“大悲观音”,此外还有马头观音、准胝观音、如意轮观音、不空罥索观音等。

唐代的密教观音信仰是从唐高宗、武后开始兴盛的。在当时传说中,虽有观音显化助于唐代创业的说法,但是高祖李渊对佛教不感兴趣,临终前竟有禁制佛教之意;李世民也曾表示:“朕于佛教,非意所尊,虽有国之常经,固弊俗之虚术。”但到高宗、武则天时期再度兴盛,特别是武则天以政治为目的的崇佛,成为推动观音信仰的强大助力。

又如,南唐统治者李煜,他不仅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还从经济、政治上支持佛教,更是在当时大力建寺、礼敬高僧,分封法号等。可见,唐密在中国政治、宗教、文化与社会上占有重要地位,于信仰、绘画、雕塑、建筑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的见解。因此,密教观音信仰,无论是从外在形象,还是经典上,都体显出了,密教观音信仰在中原大地,从盛唐时期到现在都一直存在并发展着。而密教观音信仰文化的思想特色,成了今天人们心中不可缺少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