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 | 佛陀之相好圆满

2022-11-25

美是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评判,审美则是人类用来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主观和客观认识来评判和感知世界。不同民族乃至宗教都有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念,这种对美的直接判断标准由其独特的民族与宗教文化决定。

古希腊人的宗教神话奉行“神人同形同性”这一观念,认为神是完美无瑕的人。再古希腊人眼中,住在奥林匹斯山的诸神们有着同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穿着和人一样的衣服,因此古希腊神的塑像都是将人的身形作为模板来塑造的。古希腊的艺术创造是非常发达的,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及工艺等领域都有着不凡的造诣,对整个西方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是西方精神发展的基石。就雕塑而言,古希腊的人体雕像之所以这么发达,究其原因乃是受其特殊的社会风尚以及审美观念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观念就来自于“神人同人同性”。神的塑像是古希腊人完美化的人的造像,完美的人体雕塑通过科学严谨和谐的比例,显得张弛有度,观之姿态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和谐有序,强健自由的人体美学,古希腊人通过健全的灵魂和健美的体魄的和谐统一,拉近了神与人的距离。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整个自然界看做是美的对象,认为音乐建筑雕塑上数量关系产生的和谐效果,就是美的展现。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认为和谐是美学的第一范畴,他说:“世界万物真正的机缘根本就不是像水、气、云这样的无定物质。”他认为“根本的机缘应该是数或者说是数量的关系,而美就是由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一种和谐,这个就是美”。作为希腊三贤之一的柏拉图也比较认同“神人同形同性”这一观念,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为区分可感和可知领域时,他提出了“分有和摹仿”说的概念,他认为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如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因为分有了美的型相。神作为完美的人,人对神进行摹仿,就可接近于神,神身上所体现出的优雅、典雅、和谐就是古希腊人对美的定义。

相较于古希腊,佛教作为世界宗教中的宗教大家,对美则有另一种独到的看法。佛教所定义的美是圆满。自佛陀夜睹明星初成道时便赞到人人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人人皆可成就如来智慧德相,因此众生所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便是美的种子,通过修行可使种子发芽开花。佛教的审美观念来自于佛陀对自身功德的阐发,也因如此,佛教认为美是由内而来,通过修行去伪存真,由功德圆满所成就佛身就是美的终极体现。

在佛教中,佛陀具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佛陀应化身所具足的三十二种殊胜容貌形相就是其圆满功德的展现。佛陀法相庄严,具足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庄严。据经典记载,佛陀容貌圆满庄严,端正殊妙,显易见者有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者有八十随形好。这些相好乃是佛陀于往昔世中,行无量善行,成就无量功德,积聚无量福德,所成就而外现于形相的,正所谓“百劫修像好,三祇修福慧”。据《大乘百福庄严经》记载:每修一百福,方庄严一相,菩萨修行要经过一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而佛陀在因地时精进不休的修行,经过九十一劫才成就圆满相好的业报。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佛陀于因地行菩萨道时累劫积集福德因缘修习成就的色身,同时也是佛陀为广度有情,由法身而显发的应身。《法界次第初门》卷下记载:“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发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受敬,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相也。”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佛现三十二相乃是随顺了当时古印度人的审美习惯,《大智度论》卷八十八记载:“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中人于今故治肩髆令厚大,头上皆有结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华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故起恭敬心。”

佛陀身相本就是圆满无缺的,并不仅仅只有百二十相。在他方世界的佛国土中,佛甚至会示现千万相好,皆由其土众生根基之缘,故现诸多相好以资众生。无论佛为众生展示的庄严之相有多少,其本质仍然还是依众生之缘起而现起的,即“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度之”一切皆为度生故。佛陀相好现起的因缘也不仅仅只是众生的缘故,主因仍是佛陀修行圆满的功德展现。

佛陀的圆满身相为度生之方便,法报化三身原是一身,法身是体,报身是相,应化身是用,三身一体清净无垢不为凡眼所见,故《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中阿含经·象迹喻品》:“若见缘起即见法,若见法即为见佛。”当我们照见缘起性空之理时,即为见法,而见法即能见如来。
佛陀的庄严形相是其自性功德之外显,更是其美之功用的体现。根据经典记载,转轮圣王亦具三十二相,菩萨也有相好光明,但都不如佛陀之相好圆满,全是因佛陀功德圆满之故,所以佛陀的相好是最究竟圆满的无可比拟的美。佛菩萨示现如此庄严相好,除了由自性功德成就之外,更是为了成就众生,欲令众生见此相好,慕道修福修习佛法。佛陀随其意乐现种种相好之身,以此来说法教化,令其发菩提心,入佛法中修行,由断惑证真,展现其自性功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