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诗词鉴赏(八十四)

2022-05-03

灵岩山印光真达二老像题词

弘一法师

灵岩中兴,厥惟二老。缵述有人,绍隆永保。

披图寻览,若觌高贤。愿兹绘卷,奕叶绵传。

                     ——丁丑夏五月,沙门一音时居齐州。

【背景】

录自《弘一大师全集》第八册第26页,作于1937年。从“时居齐州”来看,齐州是济南的古称,《印光大师年谱》记载道:“旧历四月十一日到青岛湛山寺,同行者为传贯、圆拙、仁开诸师”“旧历五月间,青岛市长沈鸿烈及朱子桥就寺设斋招师”“九月半后离青岛经上海返厦门”。从这些记载中,可知这段时间大师从该年五月至九月间居于青岛,似未提及“济南”,济南至青岛直线距离约350公里,较为遥远。居青岛期间,弘一法师是否去过济南行脚,目前尚无相关记载。至于大师在什么情境之下为二老像题词,这些史事似乎都无从查证。

【鉴赏】

从目前的资料情况看,1937年5月至9月,弘一法师在青岛湛山寺讲律。在此期间,为灵岩山印光、真达二老像题词,是出于什么缘由——此二像是湛山寺留存并请大师题词的,还是其他渠道专门请大师题词的,均不得而知。

题词的首句为“灵岩中兴,厥惟二老”,印光大师自不用赘述,然真达大师与灵岩山是何关系?真达法师十九岁在普陀山三圣堂出家,自然是三圣堂的子孙。后来受师指派,住锡上海太平寺(三圣堂下院,原名供养庵)达三十余年。然而灵岩山早先也是真达和尚的道场,事情大致如是:清宣统年间,灵岩山几乎为一座无人看守的空寺;民国初年(1911)木渎绅士严良灿到上海晤真达法师,请其出面接管灵岩山寺,于是大师请明煦师住寺值守。民国十五年(1926)年,真达法师请戒尘大师任住持;两年后,聘慈舟法师继任住持;民国十九年(1930),慈舟法师赴武汉讲经,寺务由监院妙真法师打理。早在民国十八年(1929)时,印光法师即住上海太平寺,十九年(1930)请印老移锡苏州报国寺;至二十六年(1937)十月,经真达等人的请求,礼请印光法师移住灵岩山寺。数年间经过真达法师的全力襄助,此时灵岩山寺已初具规模,加之印老驻锡灵岩山后,数年间道风远播,成为全国著名的净宗道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印老在临终前曾说“灵岩住持,不可久悬”,即命妙真继任(原为灵岩寺监院)。十二月初一,真达法师由上海来苏州专程为妙真法师送座。民国三十一年(1942),真达法师还来灵岩山寺掩关潜修,至三十四年(1945)年出关,返上海太平寺,并于三十六年(1947)回普陀山休养,未几返沪,并于当年十月病逝。从这些资料来看,真达法师不仅是普陀山的子孙,同时也是灵岩山寺的中兴祖师。厘清这段历史,对于搞清楚真达法师与灵岩山乃至普陀山与灵岩山的历史渊源,都很有启发意义。

印光大师对灵岩山的振兴无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真达大师对于灵岩山的护持与襄助则功不可没。正因为有二老,故而才能绍隆佛种,使佛法后继有人。“披图寻觅,若觌高贤”,这两句根据我的理解,从表面上看是在盛赞二老,实际上是在说当时的佛教十分萧条,不仅是佛法颓靡,人才高贤也是乏善可陈。“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两句同样适用于当时的佛教界。但问题是,即便天公抖擞降了人才,若没有适合的时势以及慧眼识才的高明伯乐,千里马与骡驴之属又有何异?从二师角度来看,印老乃难得稀有大才,而真达老乃印老之伯乐也!此可从印光大师《致真达老和尚书》中的“光三四十年承兄照应,不胜感激”(见《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二句中可见一斑。印光大师在赴灵岩前曾在太平寺、报国寺等地住锡,虽有声名,然并未鹊起;殆至移锡至灵岩后,短短的三年时间(1937-1940)里,树立起“灵岩山寺五条规约”,奠定了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的地位,方才印老及灵岩山寺大放异彩,大振宗风。这其中大多仰赖真达大师护持之功,不算溢美之词吧?

题词的最后两句是“愿兹绘卷,奕叶绵传”,希望绘有二老的画卷能够传至千秋万代。虽是寄托与希望,然却是弘一法师对二位长老的由衷赞叹。据传真达大师圆寂后,后人曾建塔于苏州灵岩山寺。目前真达老和尚的舍利塔是否存遗于木渎?因笔者尚未曾朝礼灵岩,故不得而知矣!

 

【注释】

①印光(1862~1940):净土宗高僧,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其毕生弘扬净土,坚守“不当住持,不收徒众,不登大座”三大原则。

②真达(1870-1947):俗姓胡,名惟通,号体范,安徽歙县人。19岁在普陀山三圣堂礼峭岩和尚为师出家,1914年出任上海供养庵(三圣堂下院,后改为太平寺)住持。1947年10月在沪病逝,世寿七十八,僧腊六十夏。

③厥惟:厥,乃、只;相当于“只有”。

④缵述:继承传达。

⑤披图寻览:展阅图籍,寻找线索。

⑥觌(dí),相见、观察、显示。

⑦奕叶:世世代代。汉·蔡邕《琅琊王傅蔡郎碑》:“奕叶载德,常历宫尹,以建于兹。”

⑧齐州:此处特指济南,北魏皇兴元年(467)复名齐郡(秦统一后在齐国故地设齐郡和琅琊郡),隋开皇三年废郡,改济南为齐州,辖历城等十县,治所仍在历城。

 

责编|演修

文图|界定

编辑|唐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