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诗词鉴赏》一一一

2022-11-07

老少年曲·梧桐树

李叔同

梧桐树,西风黄叶飘,夕日疎林杪。

花事匆匆,零落凭谁吊。朱颜镜里凋,白发愁边绕。

一霅光阴,底是催人老,有千金也难买韶华好。

【背景】

这首词作于1900年,最初见于作者自编的《辛丑北征泪墨》诗文集,后载于1926年的《小说世界》第八期。从词的内容上看,当写于该年的秋天。林子青编的《弘一法师年谱》在庚子条(1900年)称此年“自作老少年曲一阕”,并署“下略”,附“见十五年(1926)《小说世界》李叔同未出家时手写诗词手卷庚子条”。在这一年,长子李准出生,李叔同可谓步入了人生的新阶段。

【鉴赏】

1900年,李叔同年方二十岁(虚岁二十一),而长子李准出生。是年正月,曾作二十岁自述诗,其中有“堕地苦晚,又撄尘劳。木替花荣,驹隙一瞬俯仰之间,岁已弱冠。回思曩事,恍如昨晨。欣戚无端,抑郁谁语”之类的慨叹,而这种思想与之年龄,似乎并不相匹配,大有少年老成之感。从本词中可以看出,此时的李叔同的在短暂的欣喜之余,对于青春的易逝、人生的易老似乎感触良多,心情反倒有些沮丧与颓废。

从时间上看,“梧桐”落叶之际,正是西风渐促之时。而渐入初冬,万物开始凋零,疏林已成定势。从“梧桐”“西风”“黄叶”“夕日”“疏林”这一组意象来看,几乎无一例外地与悲秋相关。而这些意象的组合,在李叔同年轻时期的其他诸多作品中皆常有展现,这说明词人的心情似乎在较长时间内总是被沉郁所笼罩。事实上,早在李叔同十五岁时(1894)所写的《断句》中已有所流露,即“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其对人生短促的感叹,怕是自幼便埋在心中而无力自拔。

从眼前暮秋的衰残之象,自然便联想到春天的“花事”——江南三月,莺飞草长、百花争妍的繁盛景象如在昨日,而今这一切的轮转却是何等的迅速!黛玉有葬花之悼,伯牙有子期之遇,若反观自已,却是孑影一人,不禁感叹“零落凭谁吊”?由此自然想到了眼前的“朱颜”与暮年时的“白发”。当然,作为一位尚在二十岁的青年来说,距离“白发”还为时尚早,但是词人却自然联想到了这一天迟早必然到来。

这不禁令人疑惑:面对时光流逝,偶尔有些感喟也实属自然;然而在李叔同的诗词中却反复出现这种对岁月易老的伤感,似乎有些不合常理。如果联系到李叔同的生活经历,诸如遭遇长兄、父亲、堂侄等人的相继离世,以及在父亲逝后母亲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加之李叔同自幼身体孱弱,因此他对生活及人生的体悟得很深,而且也更为敏感。故而在词末归结到人生易老、韶华难再的再次咏叹。对于李叔同来说,对人生的短暂的感触就像幽灵一般,时刻在他心头萦绕徘徊,稍有机会,这种感伤就会如影随形般地溜出来,并一发而不可收拾。

从季节更替、树木枯荣,到人生易逝、生命无常,无论儒道佛行者还是平常百姓,都会有着不同程度的感悟。当然对于一位尚处于二十岁的青年来说,这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悟或许是肤浅的,甚至是勉强的,然而当时光走到1918年前后时,李叔同开始对这个“无常”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既然世间有为法皆为无常,那出世间无为之法就必然为“恒常不变”。为了达到弃无常而寻得恒常,于是李叔同最终选择了出家学道。事实上,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的跨越,他不仅做到了,而且也实现从有为到无为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出家,乃是李叔同生命历程中的不二抉择。

 

【注释】

①老少年曲:词牌中无,可能是李叔同自创的一种曲调(自度曲)。

②杪:树梢。

③花事匆匆:语出宋·刘克庄的《晚春》:“花事匆匆了,人家割麦初。”此处指暮春落花的情状。

④霅(zhà):原指水流激荡或雷电交加的样子,此处通“霎”,形容时间极短。

⑤底:副词,终究、毕竟之意。

⑥韶华:形容年华美好。唐·李贺《嘲少年》:“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