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诗词鉴赏》一一二

2022-11-13

南浦月·将北行矣,留别海上同人

李叔同

光绪二十七年(1901)春正月,拟赴豫省仲兄,将启行矣。填《南浦月》一阕海上留别。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谁道销魂,心意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背景】

此词初见于李叔同于1901年夏自编的《辛丑北征泪墨》一书中的《辛丑北征泪墨》一文。林子青的《弘一法师年谱》“辛丑条”也说“是年将北行填《南浦月》留作海上同人”。另,此句只有上阕而无下阕,这种情况在李叔同的其他诗词中也时而见之,其在序语中也提及“填《南浦月》一阕海上留别”。词牌一般分上、下两阕(即双调,个别也有三阕),只填一阕可视为半首,可称之为“单调”,既可独立成篇,也可视为当时李叔同赴豫省兄心切,无暇细忖的结果。

【鉴赏】

从本词的小序中可看出,此词是1901年李叔同北上赴天津省亲,此时其仲兄李文熙(字桐冈)为避八国联军之乱,已迁往河南内黄县。而李叔同此行的计划乃是先去天津造访亲朋故友,然后再转赴河南探望仲兄。然而此时赴豫之路已堵塞,故而未果。此事在李叔同的《辛丑北征泪墨》对此曾作解释:“居津数日,拟赴豫中,闻土寇蠭起,虎踞海隅,屡伤洋兵,行人惴惴,余自是无赴豫之志矣。小住二旬,仍归棹海上。”而此词正是作者在准备从上海出发赴天津之时所作的惜别之语。

从首句来看,“杨柳”之句,似为寄托之语,因此时正值春正月,杨柳自然也不会发芽,然从其细枝在风中摇弋之姿来看,也可以作为惜别的某种意象使用。对于送别而言,无论是远足者还是送行者,都显得难以割舍,眼睛多少都有些湿润,此即“惺忪如许”,种种往事也自然萦上心头,显得千头万绪,一时难以自理。此时李叔同前往天津老家,而天津也刚刚经历了八国联军的洗劫,此行是凶是吉,一切都处于未知之中,故而无论是亲朋故友,还是同窗志俦,所有的依依不舍与担惊受怕都是可以纳解,彼此皆有“心意无凭据”之感。

“离亭”是送别的常用之语,无论中梁祝的十八里相送,还是“千里送君,终须一别”,其结局不外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尤其当航船徐徐离岸之时,那种情景更是难以名状。恰如“伐树望徐”,玄德送别元直,“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元直之目也!'”当归人行船逐渐远离视线之时,便登上山顶长亭,欲极目远眺。然而此时“一帆风雨”,眼前竟是苍茫空蒙一片,只有海天相接,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

由此不由想起脍炙人口的《送别》。当1915年李叔同从日本回国后的那年冬天的一个大雪纷飞之日,李叔同送别好友许幻园。看着好友远去的背景,他在雪地里整整站了一个多小时。而此时送别李叔同的又有哪些人呢?不得而知。但从诗词中的一些意象与用词来看,相信读者定有各自的答案。但时过境迁,这些人早已作古,而留给我们的却是优美的词句以及朦胧的意觉享受。我想,唯有这些,已算是大师留给后学们的一份厚礼了。

【注释】

①南浦月:别名“点绛唇”“点樱桃”“十八香”等,以冯延巳的《点绛唇·荫绿围红》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另有四十一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的变体。代表作有苏轼的《点绛唇·红杏飘香》等。

②海上:由于李叔同当时从上海出发往北赴天津,故此处可以理解为“上海”。

③杨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此处既指北行时间(春夏之交),也指地点。

④惺忪:形容刚刚醒来之状,此处指由于感伤而视线模糊。

⑤销魂:指离别时悲伤的情状。

⑥离亭:古人设在路旁供行人歇脚的亭舍。宋·张先《离亭宴》:“随处是离亭别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