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诗词鉴赏》一一四

2022-11-28

菩萨蛮·忆杨翠喜(二首)

李叔同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

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小怕言愁,言愁不耐羞。

晓风无力垂杨懒,情长忘却游丝短。酒醒月痕低,江南杜宇啼。

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帘外隔花阴,朝朝香梦沉。

【背景】

    郭长海所编的《李叔同集》将此词编为乙巳(1905年),林子青的《弘一大师年谱》持相同意见,最早见于1926年的《小说世界》,署名李凡。但也有人认为此词作于1901年,理由是该年四月(阴历三月),李母氏王太夫人逝世,李叔同于七月扶柩回天津安葬,并于八月赴日留学。而笔者以为,此词写于1905年应该没有大的争议,从全词内容看,当是写于春季,因此可以判断此词当写于1905年之前,而断不可会写于李母逝后。当然,此词既然为“忆”,作于李叔同弃尘出家之前,似乎皆有可能。

【鉴赏】

弘一法师在出家之前,曾经一时也是翩翩公子,所谓才子佳人之间逸闻趣事既是在所难免,也是人之常情。杨翠喜是清末驰誉北方的艺界名伶。《纵横》杂志于1985年第一期刊登了叶祖孚的《京剧名伶杨翠喜》一文,在文中对杨翠喜的身世及演艺情况进行了大略略介绍。关于李叔同与杨翠喜之间的交往,目前有两种说法,其中第二种说法认为,李叔同曾先后在上海的戏院粉墨登场,并与著名秦腔演员杨翠喜结识并交往(详见朱经畬主编的《李叔同年谱》)。笔者认为这些细节均无关紧要,我们只需要对这首词的写作意境进行一番审美鉴赏,才是主旨与要领。

两首词均为《菩萨蛮》,集中描写伶人杨翠喜。第一首的上阕先用“燕支山”作为起笔,“山上花如雪,山下人如月”,用雪与月来形容一个人的外在容貌。而“额发”“眉弯”这些,则是描绘了杨翠喜的形貌细节,即浓密乌青的头发以及淡淡的细眉。如果加上前面的“雪”“月”,再结合翠发与淡眉,将杨翠喜的总体形象烘托出来。

在下阕中,作者将镜头刻意转移到外景:微雨过后,夕阳返照,秋后的黄叶上垂着雨滴折射余晖。一个“瘦”字,形容一个人身材的娇小孱弱,尤其在秋意面前,更加显得弱不禁风,难耐秋霜。一句“生小怕言愁,言愁不耐羞”,表面上看是在写杨翠喜,但细细忖来,这是李叔同的对影垂怜,似乎更为妥帖。

如果说上阕是写秋冬,那么下阕便从肃杀转到了生机勃勃的闹春:杨柳在微风的轻拂下懒洋洋地来回摇摆着,似乎犯起了春困;而夜晚的月亮似乎也喝得半醉,月影浅浅,睡意朦胧。在此情境之下,词人仿佛听到了江南杜鹃一深一浅地啼叫。在春天里,作者甚至愿意化作一只蝴蝶在面花丛中穿梭。在作品的结末,作者又将镜头拉回到室内,“帘外隔花阴,朝朝香梦沉”,窗外团花锦簇,蜂舞蝶闹,而室内却只见一缕袅袅清烟浮起,逐渐弥漫了整个房间乃至模糊了整个画面……

从相关记载中可知,李叔同与杨翠喜的交往时间在1903年至1904年之间,可谓短暂。后来杨翠喜由于牵涉到一些官场上的是非恩怨,至1907年以后就突然销声匿迹,演艺圈内再无她的任何消息。然而即便是短暂的相识交往,也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用一个“忆”字,既是难以释怀,也是词人对这番交往的一个总结与交待。至此,昔人已逝,再也无需眷念。《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对于此时的李叔同来说,大略也解得其中三昧。

 

【注释】

①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甚多。

②杨翠喜:本姓陈,直隶通州人(一般说法),清末明初戏曲演员。被卖给养父杨茂尊,杨为之取名杨翠喜,后在天津协盛茶园、大观园等戏园唱花旦戏,戏目有《梵王宫》《红梅阁》《拾玉镯》等。

③燕支山:又称焉指山、胭脂山,在甘肃、宁夏一带。此处借指京津地区附近的燕山山脉。李白《王昭君》:“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韦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④翠云:翠,青翠,青翠如云,古人常以此形容头发之美。

⑤生小:即幼小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