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一

2023-02-13

观音大士神歌赞

唐·王勃

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

宝陁随意金鳌藏,云现兜罗银世界。众玉装成七宝台,真珠砌就千花盖。

足下祥云五色捧,顶上飞仙歌万种。频伽孔雀尽来朝,诸海龙王齐献供。

宝冠晃耀圆光列,缨络遍身明皎洁。脸如水面瑞莲芳,眉似天边秋夜月。

绣衣金缕披霞袂,缥缈素服褊袒臂。绂珈珂佩响珊珊,云罗绶带真珠缀。

红纤十指疑酥腻,青莲两目秋波细。咽颈如同玉碾成,罗纹黛染青山翠。

朱唇艳莹齿排河,端坐昂昂劫几何。化身百亿度众生,发愿河沙救鼻阿。

我惭我愧无由到,遥望观音悲赞歌。大圣大慈垂悯念,愿舒金手顶中摩。

观音满愿真言曰:唵,阿鲁力迦娑婆诃。

  【背景】

此诗为据传为王勃游越州(即今之绍兴地区)时所作。唐麟德二年(665)王勃《绵州北亭宴群公序》称:“昔往东吴,已有梁鸿之志;今来西蜀,非无张载之怀。”可见其入蜀前已前往东吴(泛指江南地区)游历,在越州时也留下了一些诗句。王勃在越州期间曾打算渡海去朝礼普陀洛迦山,但因“光阴晚”而未能成行,故在本诗中有“我惭我愧无由到”的慨叹,只好“遥拜观音”并谱写“赞歌”一首。令人疑惑的是,王勃卒时为上元三年(676),而普陀山开山时间公认为咸通四年(863),前后竟相距187年。据1999年11月版的《普陀洛迦山志》称“晋太康年间(280-289)信徒们已发现本岛(时称梅岑山)自然环境与佛教诸经所载观音圣地相似,时常有人登山求访大士踪迹”,但并无明文记载。如果王勃诗文中所记属实,可见唐初普陀山观音信仰已遍及吴越地区,普陀山已经是东南著名的观音道场,其开山历史亦可大大提前。

【鉴赏】

由于王勃本人并没有来过舟山,也没有朝礼过普陀山,故而当时普陀山的实际情形诗人也无从得知,其诗可谓是头脑中某种恍惚的概念组合,由此表达对观音道场和观音大士的皈敬与向往。整首诗共计三十二句,可分为三部分:前面十二句是对南海圣境的描写,中间十六句是对观音菩萨的形象、功德及种种度生垂迹的叙述,最后六句为诗人期盼得到菩萨的感应与点化。

第一部分从宏观角度鸟瞰了南海普陀山的总体情况,这里深处南海深幽绝处,海水碧蓝,整个圣境孤绝于海岛之中。此处深海之中有金鳌出没,而天上均为兜罗祥云所簇拥,整个宝陀洛迦均为七宝所成,有众玉装饰而成的七宝台,还有七宝真珠砌成的千花盖。在山足下有五色祥云相捧,顶上有万种仙歌萦绕。而频伽孔雀尽日来朝,诸海龙王也是殷勤献供。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堪比极乐世界般祥和洁净的世界,远超世俗各种欲乐之上。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在观音于彼住”。

第二部分开始详细描绘观音大士的庄严德相。诗人写到了菩萨的顶上的宝冠、身披的璎珞、面部特征、眉端、绣衣、素服、纤指、眼神、颈部、朱唇乃至端坐容姿,可谓描绘得面面俱到,极为详尽。既然王勃没有亲身朝礼过南海普陀,为何对普陀山的观音菩萨描绘得如此细致?事实上我们也可以采取逆向思维方式,即如果将这些形象特征全部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也未必尽善尽美;笔者以为王勃所描绘的绝非“个体”,而是对观音菩萨三十二种应身的整体摹画,如此理解似乎顺理成章。然而我们注意到,王勃在创作此诗时,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曾目睹过许多种观音形象,这些形象在他的脑际中形成各种特征的统一结合体,并用诗句的形式得以集中展现;另外一种是王勃在创作此诗时,他或许正伫立于某寺中观音大士的塑像(画像)前,并以此形象为创作基点,从而融合多种观音形象并加以浮想,从而汇聚于一位既具象又抽象的观音大士。

最后六句为诗人对大士的礼敬与感念。大士化身各种身(从佛身到妇女身)广度千百亿众生,并发愿将河沙阿鼻众生也一并救拔,可见大士慈悲愿心何等广大。正是菩萨的这种大慈大悲,使王勃由衷感到惭愧:虽距离圣境不远,却无缘前往礼拜大士,只能遥望宝山顶礼大士,并创作赞歌以表对大士的崇敬之情。不仅如此,作者还乞请大士慈悲垂念,“愿舒金手”为作者摩顶授记且降福于己,从而为今后大展“梁鸿之志”而冥冥护佑。

另外,从整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勃对于佛教经典颇为熟悉,诸如前面化用了《华严经·入法界品》和《法华经·普门品》的一些偈颂,间以《弥陀经》的一些经文穿插其中,且运用的十分娴熟得体,可谓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然而天妒英才,王勃生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死时却只有区区二十七岁,一生的理想抱负尽付东流,令后世扼腕叹息。然而王勃的这篇《大士歌赞》,却占据说普陀山佛教诗词史上最早对普陀山和观音大士进行详细描摹歌颂的诗篇,仅凭此点就已成就他的伟岸地位,更何况他还著有诸如《滕王阁序》以及诸多脍炙人口的奇文佳句呢?

 

【注释】

①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碧绀嵯峨:碧绀,青红之色,形容海水清彻见底;嵯峨,形容山势高峻之貌。

②七宝:诸经说法不同,《无量寿经》将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列为七宝,《阿弥陀经》将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为七宝。

③兜罗:译为杨华、絮、绵,慧琳《音义》三曰:“堵罗棉,细绵絮也。”

五色:佛教中的五色,一般指青、黄、赤、白、黑,此为五正色;又绯、红、紫、绿、琉黄为五间色。

④频伽孔雀:频伽,为迦陵频迦之略,鸟名,于义为妙音鸟、共命鸟(因一头两身,故名)。此鸟与孔雀均为极乐世界吉祥鸟,昼夜出和雅音。

⑤绂珈:绂,古代印纽上的丝绳;珈,古代妇女头饰种类,用头发编成假髻,称为“副”,再用簪子把“副”别在头上并加上玉饰,称“珈”。此处绂珈特指观音大士的头饰。

⑥鼻阿:即阿鼻,译为无间,即无间地狱的众生。此处指观音大士救度包括无间地狱众生在内的一切众生。

⑦真言:梵语Mantra,真实的语言或神圣的语言,如来三密之随一语密也,总谓法身佛之说法。

⑧唵:为冠于咒文最初之祈祷语,含有神圣之意。

⑨阿鲁力迦娑婆诃:阿鲁力迦,语义不明;娑婆诃,此翻善说,又云散去。此真言乃正念秘传,功能殊胜,为一切莲花部核心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