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2021-08-21

造端托始 斯文在兹——评《普陀学刊》(第一辑)

中国佛教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义学研习的传统,通过译场讲学、注疏经论、演扬法义、阅藏读经等方式,使佛教义理得到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积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建立起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随着清朝的灭亡,以及西学东渐潮流的日炽,民国时期各类宣传新思想的报刊大量涌现,当时的佛教界也纷纷创办刊物,以报刊为阵地推动佛教的弘法与研究。刊物是佛教义学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佛教协会也复刊和创立了《法音》《佛学研究》《中国佛学》《佛教文化》等期刊,重视和发扬刊物弘法的积极作用。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学与研究,吸收借鉴既往办刊的经验,创办了公开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普陀学刊》。《普陀学刊》(第一辑)于201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五大板块,分别是:观音学研究,教理探究,戒律与教史考论,信仰、实践与仪式,其他研究。“观音学研究”部分是以专题的形式,刊登了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常务副院长会闲法师的《观音信仰略述暨<观音文献集成>编撰设想》一文,文中对于观音信仰的形成以及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行了叙述,并阐述了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编撰《观音文献集成》的意义与编撰设想;“教理探究”部分收录论文三篇,探讨了法相宗在种子理论上的汇通与创新、末那识的发展成立过程、地论学派南北道成立的“虚像”与“真相”;“戒律与教史考论”部分收录论文三篇,涉及以汉译《四分律》与《摩诃僧祇律》为考察中心对受蓄金银戒的探讨、关于汉传佛教传入云南的时间探讨,以及对《真诰》经中的佛教史料考察;“信仰、实践与仪式”部分收录论文三篇,是对佛教全身舍利与礼塔修法、古代中国帝释信仰的演变和民国佛化婚礼的争论与实践的研究;“其他研究”部分收录论文五篇,展示了佛教禅法与道教丹法的比较研究、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说明兼论克莱因教授的《知识与解脱》、对魏源判别儒释道思想的评议、以杨庭荺为考察对象的晚明佛耶对话的个案研究、长阿含《起世经》与《华严经》宇宙结构观的科学想象图景。

《普陀学刊》(第一辑)是创刊之作,登载了佛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展现了交叉学科研究和比较宗教研究中的新观点,值得注意是《普陀学刊》由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主办,注重弘扬和探讨独具自身特色的观音学,成为学刊的一大亮点。作为以佛学研究为主体的专业性学术刊物,《普陀学刊》坚持佛法的思想理念,以开放的视野,注重思想性、学术性,强调问题意识,关注前沿动态,是一份高质量、高水平的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