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2021-08-21

解读经典 开阐妙义 ——评《普陀学刊》第七辑

《普陀学刊》第七辑收录论文共计十三篇,分为九个专栏:“观音信仰研究”部分发表的论文内容是探讨宋元明清时期观音信仰的民俗化与职能化特征;“佛教研究”部分收录论文两篇,分别为从《杂阿含经》看原始佛学的核心内容、《金刚经》在唐代的流行;“戒律学研究”部分所登载的论文内容是以草系比丘为例,探讨戒律的符号意义及其伦理内涵;“早期佛教研究”部分收录的论文是论古代印度的佛陀道场信仰;“宗派研究”部分发表论文两篇,分别为法度禅师与摄山佛教三论宗、论孤山智圆《心经》解中的“五重玄义”;“地方佛教研究”部分收录论文两篇,分别为忠州高峰山开禧寺及塔院考、明末清初云南地区逃禅现象略探;“居士研究”部分所发表的论文主要内容是以江总为事例对南北朝晚期士人与菩萨戒的考察;“宗教比较研究”部分收录论文两篇,内容分别为明末天主教“净土”之辨、跨文本阅读《启示录》与《地藏经》探讨宗教世界中的“天堂”与“地狱”;“其他研究”部分所登载的论文主要内容是对陈独秀宗教观嬗变的探讨。

本辑学刊所收录的论文聚焦教界与学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突出普陀山观音学的自身特色,设立观音信仰研究专栏,论述了宋元明清观音信仰的民俗化与职能化特征;重视对佛教经典《杂阿含经》与《金刚经》的研究,在戒律学的研究方面能在符合意义与伦理内涵层面进行阐释,关注中国佛教的宗派研究,对三论宗天台宗的高僧、道场、解经学进行探讨,并能将视野扩大到地方佛教史学,对重庆、云南两地的佛教史实进行考证。在对陈朝末年的诗人江总的考察中,不仅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佛教诗人江总的进路,还为理解汉传佛教与中国知识阶层之间的相互影响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在比较宗教的研究中,展示了跨文本的解读方式,对当代宗教对话的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普陀学刊》(第七辑),于2018年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佛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特别展示了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的特色学科观音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交叉学科研究和比较宗教研究中的新观点。作为以佛学研究为主体的专业性学术刊物,《普陀学刊》立足于佛法的思想理念,以开放的视野,注重思想性、学术性,强调问题意识,关注前沿动态,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展现佛教义理、佛教历史的研究成果。遵循现代学术规范,为国内外教界、学界以及其他宗教的对话与交流提供平台,是一份高质量、高水平的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