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皆是缘起
2021-12-30
宇宙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人为什么会有快乐和痛苦?古往今来,各种宗教和哲学都在解释这些问题。在一切宗教思想里面,都认为是由一个根本因转变而来,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比如基督教有上帝,婆罗门教有梵。而佛教认为一切现象界是缘起的,用缘起观透彻地揭示宇宙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则,用四谛法解释人生的真相和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对应解决的方法最终获得安乐。佛教的教化给社会导入了合理性,包含对断除现实烦恼的理性洞察和解脱现实痛苦的实际探求。
在佛教根本教义中,最核心的思想理论是缘起论,如《杂阿含经》卷十二中说:“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的,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和现象,所以一切现象(法)必然是在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存在,没有任何一个现象可以绝对独立的存在。佛经中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三芦相依”,芦是一种很软的草,单独一支立不住,必须三支相互支撑彼此借力才可以立起来,这就是缘起论。每一个事物都处于普遍的广泛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中,众缘构成的事物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人的快乐和痛苦也是缘起缘灭的存在,因此人的痛苦和烦恼是可以改变的。
在业力思想上,佛教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相续流转的身口意三业,造作善业感得乐果,造作恶业感得苦果,如《中阿含经》卷三中说:“彼男女等,懈不精进,而行恶法...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至善处,乃生天上者,是处不然。”说明若一个人懈怠不精进,造作种种恶法,命终后不可能生到善趣的,即使通过祭祀“贿赂”神,也不能改变要堕落的事实,自己的思想行为创造自身和周围环境,一切责任和后果都由自已承担,不会因偶像崇拜和巫术咒语而有所改变。所以业报面前,人人平等,四种姓“名虽不同,体无贵贱”,通过改变缘起的身口意三业才可以掌握和决定自己生命的未来走向。
佛陀提出人生苦的因缘是惑业无明,只有不断闻思修,获得正知正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觉悟来断除烦恼,才能达到真正解脱生死之苦。佛陀成道后最初转的法轮是四谛,即苦集灭道,其组织是借鉴印度医生治病的方法而来,如《杂阿含经》卷十五中说:“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首先需要认识苦,认识生命的痛苦本质并不是一种消极,而是正视真相并积极面对。其次寻找苦的根源,就像医生对病人作出诊断,需要寻找病的根源所在。第三是断除烦恼和习气后就可以脱离生死苦海,得到寂静的状态。最后是消除痛苦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是离开“贪着欲乐与极端苦行”二边,对贪欲的放纵是卑下、不上进,相反,一味的苦行也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利益,所以苦乐的中道才是修行实践的立场,这样一整套务实的理论和实践系统,充满了合理和智慧,对人生的现实解脱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责编 | 演修
文章 | 真檀
图片 | 大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