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 | 出家与孝道
2022-11-01
关于出家这件事,总会有人提出质疑,出家修行与孝顺父母如何两全?出家人会努力践行作为子女的赡养义务吗?
从浅显层面来看,出家人每日与佛像黄卷为伴,听晨钟而起,闻暮鼓而息,能奉侍双亲时间确实不多。但出家这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生活方式,并不影响出家人孝敬父母。反而会因为敬信佛法、精勤修行,让我们更懂得“孝”的内涵,更努力奉行“孝”的规范。什么是真正的孝道,就需要从佛法对“孝”的诠释说起。
《佛说孝子经》记载了佛与弟子的一段关于“孝”的对话。佛问弟子:“母亲怀胎十月,父母尽心抚育,日夜替子女操心,这样的亲恩该如何报答”。
弟子答:“唯有尽礼慈心供养,以报亲恩”。
佛又说:“让父母拥有锦衣玉食,能令享受世间最欢唱的娱乐,这算不算孝”。
弟子答:“没有比这尊崇的孝道了”。
佛回答:“这不是孝。真正的孝道应该引导双亲归依三宝,奉持五戒,断恶修善,趣入解脱轮回之道。我们引导双亲超脱三界火宅法布施,甚至可以超过父母抚养我们的深重恩德,并且也只有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顺,才能真正报答父母的孕育之恩,怡养之德”。
佛法中对于孝的解读,与我们在平常生活中所认识的孝是有所区别的。孝顺父母不仅仅需要今生衣、食、住、行上的基本赡养,更重要的是让父母能重视生命的意义,明白解脱之法和轮回之苦。并生起正信归依三宝,从而听闻、思维佛法,行持五戒十善。
让他们日渐衰老的身体和剩下的生命时光,投入到积极、乐观、理智、向上的佛法修持中。不畏惧死亡,不害怕病苦。让父母的余生能认识到人身的难得、生命变化无常、因果不虚与轮回的过患。让他们在心中找到一份究竟的精神依靠,不再为家长里短、儿女子孙的俗事而担忧烦恼;不再迷茫和虚度生命所剩不多的日子;不再为即将到来的生命终点感到惧怕或无知而愚痴的豁达。
因此,佛法中的“孝”是一种大孝,不限于今生对父母的供养更在乎来生乃至生生世世父母的安乐,也不只是对今生的父母,而是生生世世曾为父为母的有情。正如《梵网经菩萨戒》中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这是一份用广大慈悲所承载的“孝”,在行持和实践这种孝心的同时亦是对佛法的敬信和修持。
正如观音菩萨用慈悲心践行视一切众生为我父母的大孝之行一般。观音菩萨以威神力,示现种种形象,为救拔如母有情,不畏艰难险阻将有情从轮回的深渊中救拔。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孝”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学习,更值得学习的。
所以说,即便是对于一个凡夫僧而言,敬信佛法与孝顺父母两者实可兼得。如法的学习修持佛法能更好的完善人格,更懂得珍惜与感恩。通过法上的获益,只会让我们更懂得用最究竟的方式利益此生的父母乃至过去和未来的父母。祈愿一切如母有情生生世世住于观音菩萨的慈悲愿海之中,离苦得乐,福慧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