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观音精神在新时代的实践

2022-12-12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大变局,社会信息化趋势日益增进,国际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粮食危机、资源短缺、气候变化、新冠肆虐、俄乌战争、道德滑坡等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威胁。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佛教作为社会大团体的一员,也不能独善其身,面对上述社会危机和国际问题理应积极做出回应。近代有弘一大师、太虚大师在当时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国”和“人生佛教思想”。如今,中国佛教如何发挥慈悲济世的精神,在这危机与挑战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佛教应有的贡献。观音菩萨作为大乘佛教慈悲的象征,如何落实佛教慈悲济世的本怀,进一步实践与探索,为社会传递正能量,这是值得当今佛教界每一位教职人员思考的问题。

在大乘菩萨中,一提到慈悲,我们就能想到观音菩萨,从诸多观音经典中可以看出,“慈悲”是观音精神的核心。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又云:“争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又如《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五)说:“若不入三乘道,教修福德,受天上人中富乐;若不能修福,以今世利益之事,衣食卧具等;若复不得,当以慈悲心利益,是名度一切众生”。观音的救难特质,使“慈悲”这一特点成为观音精神的代表。

观音菩萨度生济世之思想深入人间,也在博大精深的佛教体系中关注着现实人生,要让现实世界中的众生离苦得乐。观音精神不但重视众生来世之福报,而且重视众生今世之安乐。

图为:正法讲寺圆通宝殿观音像

作为现代佛教的一名学僧,通过对观音思想、观音精神、观音法门等一系列对观音菩萨的了解和学习,如何在自己的缘起点上,让社会民众更好的了解观音学,这是需要努力去实现的。另外,如何进一步实践菩萨行,以观音精神来实践并化解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社会危机,仅仅只是停留在观音精神的传承显然是不够的,应与时俱进,尝试以观音精神为宗旨,在服务社会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创新和探索。如: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两岸佛教学术研讨、佛经翻译、慈善赈灾、青年禅修营、儿童国学教育、社会教化、心理咨询等文化和民生方面积极做出探索。从而促进国际交流、两岸统一、社会安定,让佛教在社会大众当中,积极传递正能量,为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做出佛教应有的贡献。

我们应继续实践并弘扬观音菩萨的大悲精神,将大乘佛教入世承担的菩萨道精神深入世俗生活,服务社会。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为下手处,将修行、弘法和利生合为一体,推动众多利世济生的工作,在诸多社会公益事业上发挥佛教应有的作用。时至今日,观音信仰被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并成为推动人间佛教实践的重要源泉,是观音信仰得以广泛传播的有力保证。观音信仰不仅仅停留在传承,更是应当积极探索佛教对传统的发展与创新,从而达到观音信仰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