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善知识

2023-05-10

在丰富多彩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不仅需要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且还需师长的教导和提携。省庵大师曾讲:“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这段语录告诉我们,礼仪是为人处世的基石,佛法则是塑造、改变自我的无上妙药;佛法和礼仪等同重要,其来源于师长,但相对世俗师长而言,出世师长将更胜一筹,因为她不仅滋养我们色身,而且还兼护着我们的法身;师长乃善知识也。

《成唯识论》中阐述:“能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佛教中的“善”不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是具有明确性的涵义,凡事顺应于理,不管今生或未来生,能够让他人获得利益皆可称之为“善”;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表相,一种语言,更是一种弃恶扬善的心念、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

“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晶,是一种概念性的评判,这种知识来自于人类对经验的积累,取决于感官的觉知;且利用眼根所见、耳根所闻、鼻根所嗅等来获取身边所谓真实的信息和事物,殊不知在实践和塞选的过程中,知识已经发生了质变。就好比多位阅读者在面对同一本书籍的时候,最终得出的体悟迥然有异,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识本身并非是完美的、绝对的,况且这种知识还会产生一种束缚感、局限感。

然而,佛教中对“知识”的诠释异于俗解。如《法华文句》云:“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此处将“知识”的含义引申为所知之人,并非指多知博识之意;具体说来,拥有正知正见、能够辨别对错、引导我们断恶修善、趋向菩提妙果的善友都可称为“善知识”。

“善知识”一词是佛教中的专用术语。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论述:“善知识有三种,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二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三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

这段经文阐明,修道者能够安心办道,不为四事等缘所困扰,此功德完全仰仗于外护善知识的悉心料理,周全拥护;同行善知识包含顺缘和逆缘两种。顺缘善知识,泛指于行人同一理念、共同修道,以慈悲心为底色实践三个辗转,互不挑剔、相互提携;逆缘善知识,则通常扮演着抗拒、捶打、回击等角色,此形象是一种增上缘,起到鞭策和激励的作用,但在接纳的过程中实属痛苦煎熬的呈现,因为这种考验,行者需要拥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和足够的意志力才可从谏如流。

修道者,的确不能缺少逆境中的磨练,只有在逆流中不断成长,才能更好的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和强大自我。所以,我们要恒时心存感恩,铭记生活中遇到的点滴,致谢善知识的无私奉献成就了我们道业。

最后一种教授善知识,是指能够讲说般若义理,明辨正道非道,引导后人修学善法者。

在当今社会中,遇到一位具有摄受力的善知识是难中之难,因为这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体现,是师徒心灵间的默契、福报感召的积聚。

《法句经》中有讲:善知识是父母,用佛法甘露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善知识是眼目,在修学中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道路;善知识是慈舟,承载我们脱离生死苦海,抵达涅槃彼岸……善知识的恩德,重如须弥、深似大海,此恩此德丘山难喻。    

善知识,不仅巧说佛法,而且以身示教。

至此,末学脑海里流露出曾亲近善知识的美好时光,心里激荡起眷恋的浪花。善知识虽已过花甲,但心里却始终充满着阳光,播撒着积极、热情、向上的菩提种子;她时刻都在系念众生,用无私和大爱谱写人生画卷。

“以诚心供养三宝,以慈心奉献众生,以谦下严格律己,以佛行作为己行”该偈颂是善知识的座右铭,仅仅28个字却贯穿着一生中的修行;诚心、慈心、谦下、佛行,诠释着她将自己清净的身、口、意三业供养于三宝,将自我全身心奉献于佛教事业;信心、热情、承担、吃苦、坚持,是教导后学的十字方针,板板正正、老老实实、贯彻始终。

善知识的言行举止,不仅仅是后学记忆中永久的收藏,更是末学践行中永恒的动力,激励、鞭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最后,借此殊胜的因缘,祈愿天下诸大善知识,寿康法流永,度生恒自在;愿所有佛弟子都能够有福亲近善知识,生生世世追随善知识步伐,同走一条路,同唱一首歌,为利有情愿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