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专注力”是可以训练的

2023-07-17

有一则禅宗公案,或许我们早已听过,但会随着我们修学的不断提升,再听时仍会带给我们不一样思考和体悟。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又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有何区别?”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这则故事说的是我们修行人在得道前,无法时时将念头安住在当下所处的境界,总是会想东想西,无法专注当下。诚如自己绕佛时,口虽念着佛号,而心里却计划着一会下殿做什么,思绪早已飘到几里之外......;无法悉心体会抬腿落步时、一呼一吸间以及迎面吹来的微风所带来的感受;再如静坐时,无法把念头安住当下,用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吃饭时,无法把念头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甚至是第一口饭菜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

  有本书叫《认知觉醒》,其中介绍不少训练专注力的方法,不妨借鉴过来学习一下。第一,定义明确的目标。比如要念咒,那就告诉自己:“连续三遍或七遍之间都不起任何妄想。”而不是“我要念半小时咒”这样宽泛的目标。目标定义的越明确,注意力的专注度就会越高,精力才会更集中。第二,进入“沉浸式”的专注。专注力好比手电筒里打出来的光:当模式在专注下时,光束紧密,穿透力强;模式在发散时,光柱就会散开,照亮的范围虽广,但光的强度就会大大降低。而沉浸式的专注,不仅是学习的关键,也是灵感的来源。书中提到沉浸的关键是要做到“极度”专注,即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好,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其中的微妙差异,让精力更集中,感知更微细。我们可以试着反问自己,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专注度是分心散乱还是极度专注?训练的时间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试想如若不能在每一个当下觉醒,烦恼无量何时能转菩提,妄念纷飞何时能够止息?

其实身体的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最好的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就是培养自己专注力的训练方法之一。它提示着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要专注于当下,更是体会当下带来的感受,觉悟当下的无常苦空无我,久而久之这种觉知能力,必将开启我们如佛菩萨般的大智慧,明心见性,得大自在。因为我们的心是可以训练的,当我们慢慢练习着拉回所有的感受,让注意力回归到当下时,烦恼就会慢慢减少,精力就会更加旺盛,情绪也会趋于平和,身体亦会变得柔软,觉知能力更加灵敏,专注力也会随之更加深入,而这个训练方法可以适应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从拉回念头到觉知念头,就是在一次次的蜕变和提升,其力量不可小觑。

契嵩禅师曰: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岁月,自然可成。因此想要减少妄念的生起,我们应时时训练那个不安分的心,试将它常安住在佛号或咒语上,拉回当下所处之境,如上课时将它拉回课堂,上殿时将它拉回殿堂,过堂时将它拉回斋堂,觉知当下每一念带来的感受,日以继日,坚持不懈,正如开头公案所讲一样,必将彻悟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