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闲谈中国古代辞行之礼
2023-12-25
前 言
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在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其丰富的礼仪制度。这些礼仪制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在众多礼仪制度中,辞行之礼作为人们出行和社交交往的一环,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辞行之礼,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别仪式,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和社会交往的行为。它既表达了个人的悲欢离合之情,也反映了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辞行之礼不仅规定了人们在分别时的行为方式,更在深层层面构建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框架。在中国古代,辞行之礼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严格的规定。它既包含了物质层面的赠礼和回馈,也涵盖了精神层面的尊重和祝福。同时,不同等级的人在辞行时的礼仪也有着严格的区分,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等级的差异和尊卑有序的观念。本文试图对中国古代辞行之礼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推动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礼仪制度的整体理解,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人际交往方式,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仪礼》辞行礼仪制度
(一)客与主辞行
《仪礼》士相见礼第三:“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将客人送到大门外,再拜。这里主客辞行时,彼此各有三请三辞,主人回见宾客时,亦如是。所以每次宾客辞行时,主人都要送至大门外,两拜。这样繁琐的做法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应该不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很可能是为某些较为正式的场面所设计的仪式。那么士见大夫时,在整个礼仪上虽然与前面有所区别,但辞行时的做法基本一致,如“宾退,送,再拜”。
(二)庶人与君辞行
“庶人见于君,不为容,进退走。” 即不做趋翔的姿容,进退只是疾行而已。
(三)臣与君辞行
“退,坐取屦,隐辟而后屦。君为之兴,则曰:“君无为兴,臣不敢辞。”君若降送之。则不敢顾辞,遂出。大夫则辞,退下,比及门三辞。”。
臣向君辞退时,在堂下跪着取鞋,退到不见国君时才把鞋子穿上。当臣向君告辞时,君为臣起立,臣则谦卑地请君莫要站起来,意思是君贵臣卑,担当不起君这样的对待。君如果下堂相送,士则不敢回首辞谢,直出门而去。而大夫向君告退时,君下堂相送,大夫可以辞谢,至门前,辞谢三次。为什么士对上不敢辞?因为士卑故。而大夫之内兼三卿、五大夫,臣中尊者,故得辞降。
综上所言,中国古代辞行之礼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严格的规定。同时,不同等级的人在辞行时的礼仪也有着严格的区分,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等级的差异和尊卑有序的观念。从中看出,华夏文明主要发源于官僚体系之上,靠官僚体系来聚敛民间财富,以此来支持自身的统治,文明在聚敛财富时往往通过官僚体系控制的军事集团去完成,当武力越来越强大时,官僚体系也越来越成熟之后,宠大的帝国制度就形成了。在这种官僚体系与军事体系威摄与征服之下,文明通常以牺牲个体作为代价,国家的任务变成了如何驯服官僚体系,如何有效夺取资源。
二、《礼记》辞行礼仪制度
(一)学生向老师辞行
《礼记》曲礼上第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 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学生于老师道别时,小步疾行后退,表示对老师的恭敬。
(二)士大夫离开国家
《礼记》曲礼上第二:“大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有献。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告。”古时士大夫因私事到别的国家去时,应该向君王请示。相当于孩子要离家到别的地方去必须要告诉自己的父母一样,即出必告,返必面。也如同佛教丛林中,僧人离开寺院时要向大众告假,作法通常是在早殿结束后,于大殿中央,展具礼拜,口陈词“某某向大众告假”。回到寺院时也要向大众消假,做法相同。
(三)诸侯辞行礼
《礼记》曾子问第七说,诸侯将去朝见天子,必须备礼祭告各祖庙和父庙穿着冕服出来上朝,命令祝、史向社稷、宗庙、山川诸神祭知,把国中事务托付给五大夫后再出发。出发时,还要举行道祭。各种祭告必须在五天内结束,超过五天就不合礼。凡举行告祭都用牲币,外出返回的告归祭祀也一样。诸侯外出相互聘问,也必须祭父庙,然后穿着朝服上朝,命令祝、史祭告五庙和所要经过的山川,也把国中事务托付给五大夫。出发时,也举行道祭。返回时的告归祭祀,必须亲祭所有祖庙、父庙,再命祝、史向出发前曾祭告过的山川诸神告归,然后回到朝廷听理政事。
(四)天子辞行礼
《礼记》曾子问第七,孔子曰:“天子诸侯将出,必以币帛皮圭告于祖祢,遂奉以出,载于齐车以行。每舍,奠焉而后就舍。反必告,设奠卒,敛币玉,藏诸两阶之间,乃出。 盖贵命也。”
天子诸侯将要出行的时候,一定要用币帛和皮圭祭祀祖庙父庙,然后再将这些币帛和皮圭小心地装到斋车上随天子诸侯出行。在整个旅程中,每次暂停歇息时,必先祭祀这些币帛皮圭后才能休息。回来以后,也要在祖庙举行告至之祭,再把这些祭祀过的币帛皮圭收集起来,藏到堂下的两阶之间,然后才出来。这样做表示尊敬祖先的命令。
所有原始宗教最初的祭祀品使用的都是“牲口”,即血祭。值得注意的是《礼记》所载凡天子诸侯将出行时,告祭的用品从最初的牲币到币帛,用币帛替代了原始血祭。我们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埃及从公元前2800年就不再有血祭,而印度在公元前6世纪也不再有血祭,中国在商代之后也就不会再有大规模的血祭,血祭的终结对亚欧大陆事关重要,它导致了宗教仪式的全面重构。原因在于亚欧大陆的轴心文明让亚欧大陆实现了从有组织的暴力到“道德内化”的大转型,带来全新的精神升级,亚欧大陆的文明从此开始建立在怜悯、非暴力、道德的基础上,同理心和道德取代了前轴心时代的蛮荒,人们开始用内心的道德去对抗前轴心时代泛滥的暴力崇拜。
在亚欧大陆,不管是犹太教、中国文明、印度文明还是古希腊文明他们都全部实现了超越原始社会的暴力崇拜。当暴力的血祭变为精神的追求,一种新的精神就得以张扬,当外在的信仰转化为内心的信仰,原始的自然神开始变得抽象化,人们的祭祀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为既然神不再是具象的,那就不能再通过具象的实体的祭祀去“讨好神”,而只能通过精神的祈祷去“讨好神”,这种祭祀方式的转向,开启了亚欧大陆“信仰道德化”转型的序幕,它直接重塑了亚欧大陆的文明。
三、古代社会常见赠别形式及背后意义
(一)折柳赠别
据说秦将王翦率兵伐楚时,关中父老送至灞上,时值暮春,父老们折柳插在出征将士的盔甲上,以表祝吉,后来,秦军平燕灭齐,连年出关,折柳赠别逐渐成为一种送别习俗。 《三辅黄图》卷六载:“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说明折柳赠别是汉代一种非常流行的社会民俗。《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显示汉代之前中国古人就已将杨柳与离别联系在一起。又《周礼·天官冢宰第一·缝人》云:“丧,缝棺饰焉,衣翣(sha)柳之材。”即周人用柳作周王室之棺饰,所以柳最初是用来治丧的。而柳树具有“尺断能植”,“断植更生”的特征,有着非常强的适合不同环境的生命力,所以折柳赠别是对客人将要到他乡谋生的美好祝愿。其次取'柳'字之谐音'留',代表不舍、挽留之意。柳树对古人来说也有一种“避邪”、“保平安”的功能,如《齐民要术》中载,《术》曰:“正月旦取杨柳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如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人会以柳树来装饰棺木,笔者认为这里面包含着两种复杂的情感,一是因为亲人的离去而感到悲伤,二是对死亡茫然无知的巩惧。以柳作饰,一边希望离去的亲人得到安息,一边则祈祷所有因为死亡可能会带来的“晦气”都能消除。
(二)诗、酒赠别
《搜神记·弦超与神女》的故事,神女的身份被识破时对弦超说:“一旦分别,岂不怆恨?……又呼侍御下酒饮啖,发簏,取织成裙两副遗超。又赠诗一首,把臂告辞。”从这段文中得知神女与弦超分别的时候,统共三个步骤:吃饭喝酒、送纪念品、赠诗作别。虽然是一段类似于神话的故事,但故事中所反应的这种吃饭、喝酒、赠诗作别的方式,从古到今都是真实存在,且经久不衰,那么这种赠别文化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
《史记》云:“民以食为天”。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中说到,中国文化有一种“泛食主义”倾向,意思是说什么都和'吃'扯上关系。比如谋生叫做糊口,靠积蓄过日子叫吃老本,当官的叫吃皇糖……思索叫做咀嚼,体验叫做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吃苦、吃亏、吃不消……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秀色可餐、食古不化等。又比如毛泽东以“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来表达实践的重要性。焦裕禄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来说明创新之可贵。中国人对吃的特别关注应该与长达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有关。农耕时代主要靠天吃饭,有时碰到天灾颗粒无收是常有的事,饥荒也是家常便饭,所以中国人对饥饿有种刻骨铭心的记忆,这种记忆已经烙印在中国人的基因里,自然对吃的就特别要紧。哪怕不读历史的人,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也会看到就算是临死的刑犯,无论他是什么身份,平时给不给他吃无关紧要,但如果他能熬到临刑前狱卒一般都会让他饱吃一顿,或者允许亲朋好友送些酒肉到刑场,以作饯别。这也算是一种“非理性”的人文关怀吧。
总之,候鸟总是要飞往南方,雌鳟鱼总是要溯流而上,人生无论是生离抑或死别,吃一顿饭喝杯美酒 、美茶,应该算是一种最务实、最基础的情感表达方式。其次味道与声音是最能唤醒人的记忆,或者换一种说法味道与声音是保留记忆的最佳方式。所以吃完饭、喝完酒,再借着酒意发挥一点自己的才情、倾诉一下内心的不舍,甚至把生活中的苦闷也一并发泄出去。因为酒其实是柔和的致幻饮品,之所以酒和人类的创造有关,因为它使人短暂脱离理性,以直觉感知生命。而只有在沉醉的状态下,人们才可以从日常的伦理、道德中解放出来,这就是酒神精神,用沉醉对抗理性,用混沌对抗秩序,用创造对抗平庸,从而回归到纯粹的生命状态,这种纯粹的生命状态就是创造的源头。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创造都包含了某种沉醉的酒神精神,比如宗教、艺术、音乐、诗歌等等。所以唐诗宋词,相聚的欢快,离别的感伤都与酒有关,与诗有关,与文字语言有关,与声音有关。现代人虽然不吟诗作对,但唱首歌,聊聊天不也有了异曲同工之妙。然中国人相聚请客吃饭、喝酒,送别请客吃饭、喝酒应该也与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强调的集体意识有关。
四、佛教辞别形式与内涵—以清规为例
(一)丛林清众辞行
《禅苑清规》卷一挂搭:“若欲起离,须守堂仪,半月并点入寮茶讫,或圣节上殿罢临行,告白寮主并上下肩,方可前去。”《禅苑清规》第十卷百丈规绳颂中所说:“新到挂搭后或起他遊,须候十五日堂仪满,仍白堂司方可前去。”所谓“堂仪经半月,起必报堂司,所贵消床历,如今去不辞。”又遇开启圣节道场,或欲起离云遊,须上殿看经方可前去,无自轻易。因为“福田衣下客,自古免征徭,不是因祈祷,何缘等圣朝,丛林逢圣节,轮次预看经,事讫方前去,酬恩勿自轻。”
(二)丛林执事辞行
《禅苑清规》:“或从众寮内迁出,或自监院首座藏主退下,于独寮抽解,须于堂头处谢寮,或大展,或两展三拜,或触礼三拜,礼数随宜,次谢维那,或问讯,或触礼三拜,至起移日到方丈及维那处退寮,礼数随宜同前,户钩鱼钥并当面呈纳维那,方可前去。”两人以上则不须谢寮退寮。
(三)新命住持辞行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至起離日,新人与专使,同到方丈处礼辞。诸寮隔宿相辞。”如果是首座担任住持,临行则有辞众上堂之法,先令自侍者,或者专使。预先到方丈处借法座,但不铺法被,结束下座,先辞主人,次辞两班及大众。库司于三门特为设宴席、备茶汤,住持人居东而坐,首座分手,新住持居南,并请大耆旧相伴,都寺行茶汤礼,后鸣大钟相送,以表山门盛礼。
(四)官员相访辞行礼
《禅林备用清规》卷五云:“(官员)若留宿须上堂致谢,若即别鸣堂前钟,集大众送出门。”集大众、鸣大钟相送官员。
(五)诸庄监收辞行礼
监收者,管理寺院所有地之收入及租税等杂务之职称,设立于元代。禅林备用清规》卷六云:“每年至再和会。加礼敦请。特为了。至下莊日。山门首钉挂。讲茶汤礼。鸣楼钟集众。门送上轿。至今遗风在焉。”相送监收,与辞别住持一样,于山门行茶汤礼,集大众鸣楼钟。
综上所述,汉传佛教丛林迎来送去,常见于钟鼓茶汤,这其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文化背景?《论语》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对此,杨伯峻的解释着重“敬”与“和”。钱穆认为“礼乐贵在安民”,南怀瑾则强调“礼”的文化精神,将“乐”视为一种昂扬向上的乐观境界”,而佛教丛林以钟鼓迎送宾客,取其和乐、尊贵之义。其次《魏书》帝(孝文帝)曰:“我国家常志鼓以集众。”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夫钟鱼鼓板,此丛林示人,以不言而信也”。而茶汤则代取世俗社会以酒肉代客的礼仪。酒有致幻之功,茶有解寐之效,以显入世与出世的区分。
结 语
中国古代辞行之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展现了中国古人对于亲情、友情和师生情的尊重与珍视。通过对中国古代辞行之礼的研究,我们能够深刻了解古代人们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他们对于离别的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辞行之礼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文化传承。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离别的态度是虔诚而严肃的,他们通过丰富多样的礼仪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这些礼仪包括礼拜送行、诗词歌赋、行辞等,每一种仪式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方式。在研究中国古代辞行之礼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古代人们对于离别的态度,还能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变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资料的收集,可以看到这些礼仪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现代社会中,尽管辞行之礼的形式和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