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暗香未逝——读《论语》有感

2024-03-1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冬春之际,学院里只有松柏常青,梅花灿然。忽然想起了《论语》,想起了孔子。年少志凌云,不知世事艰,于是在《史记·孔子世家》和《论语》里看到的孔子也是这样一个一生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等到长大以后,看到了近现代人类历史中资本主义对亚非拉的剥削残害,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了五浊恶世中烦恼炽盛修行不易,也看到一代一代高僧大德在外人的偏见和误解中努力传播佛法种子建立人间净土,这个时候,再看《论语》和钱穆先生的《孔子传》,才明白他一生是那么艰辛,那么坚定,又那么真实生动。年十五有志于学,五十一岁始出仕,却也因为自己的坚持不见容于时代而周游列国十四年。在天下滔滔礼崩乐坏的现实中,知其不可而为之。借用韩愈的一句诗来概括对他的感受,便是:君子之伤,君子之守。不谙世事的天真善良,固然可爱;而历尽沧桑的慈悲坚定,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对于孔子,古往今来给他老人家的头衔实在很多:圣人、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可是觉得这样的单一苍白的标签都不足以形容他的全部。翻开《论语》才会看到他实在是一个很生动很精彩的人,字里行间所展现的尽是温文尔雅,尽是仁人智者该有的气度。看见他是圣贤人走到人间,一半是超越于时代的万仞宫墙,一半是贴合人性的温暖和温情。既可以被人拔高到至圣先师,为千秋万代继绝学开太平,也可以和你相言相笑,看着沂水春风一路歌咏而归。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凡圣之间,优游从容。

孔子的一生,常是不得志的。他说自己年少贫贱,多能鄙事。三十而立,讲学杏坛,五十一岁才出仕做了中都宰而后一路到大司寇,可以知道他其实有政治才能而不是那么迂阔地纸上谈兵(否则齐国也不至于拿女乐来迷惑鲁国国君和三桓)只不过,奈何一个时代的失序,容不了他的才华和志向。明知道天下大道不行,却不肯半分妥协。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幽兰只为王者香。

陈蔡之间,他问子贡:“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子贡大概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夫子为什么不能稍微降低一下标准呢?

孔子却说:“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脩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脩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他只求修道,不求有容。不降志,不辱身。这个时候,只有颜回懂他的。不容于天下,也问心无愧。理想是天下大同仁义礼智信,现实却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理想是君臣有义长幼有序,现实是三家者以《雍》彻;理想是风乎舞雩咏而归,现实是苛政猛如虎。至高的标准,往往在难行于人心私欲。就如同佛制的戒律,只有圣者能行持清净,可是身为凡夫弟子,却不能因为自己的烦恼而降低标准舍弃戒法。而是常怀惭愧,轻重等持,勉励自己直至与先贤并肩。

但这样不得志的孔子并不是一个不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的人。相反,《论语》里写起他在困顿的时候,看见的都是一身从容温雅。他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他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说:“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就连围困于陈蔡之间七日断粮也是可以弦歌不绝。

有时候疑惑他何以这样坚持着先王大道。许是因为,他关心的不只是那一个时代的政治局势。他在意的是千秋万世的国家秩序,所以愿意兴往圣之绝学,待后世志士仁人之继承。他一生的成就,政治上只是昙花一现,真正生起力量影响中国的却是教育。

暗香3.13未逝——读《论语》有感.jpg

 

关于孔子本人,论语里写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便可见是个文质彬彬的君子。不过这样认真的人,也有很可爱的时候。

例如,他老人家到学生子游所治理的武城,听到弦歌之声,于是莞尔而笑:“割鸡焉用牛刀?”于是子游便回答老师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然后孔子便很自然地认错说自己刚才是在开玩笑。

《论语》里,他和他最质朴最率真耿直的学生子路的各种对话,也常常让人忍俊不禁。例如子路问他卫君若请老师主政,老师会先做什么?于是老人家一本正经地回答他:必也正名乎。子路这位仁兄顿时不淡定说老师未免太迂阔。于是孔子道:野哉!由也!⋯⋯细数起来,身为一位被孔子修理得最多的学生,但师生感情却是极好,有时候觉得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除了颜回,便是子路。

面对乱象,他也有生气的时候,例如八佾舞于庭,他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例如冉有帮季氏敛财,他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看《论语》的时候,最惊艳人的,还是在文字里,看到作古千年的圣贤人那么生动可爱又温暖地跃然纸上,像一个有智慧的长者,一个知君何事泪纵横的朋友那么真实地活在现世,活在身边。所以最羡慕的是看见孔子和他弟子生活教学的点点滴滴,师生之间和乐融融。

颜渊和子路在身边,孔子问起他们志向,子路说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一看就是豪迈大方的人。颜渊则是一片谦逊:“愿无伐善,无施劳。待子路问及老师时,孔子则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彷佛会看见他笑容里温文宽厚。

又,沂水春风的那段,写起孔门弟子,从子路、冉有、公西华写曾点,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便在感觉到人间春风拂面,春草遍河岸,孩童踏青欢笑追逐。

又例如: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 :“与之釜。”请益,曰:“与之瘐。”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同学师生之间情义兼尽。

又,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 :“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只是,日后,颜渊还是先他的老师离开了,孔子为他哭得格外伤心。

《论语》里记载了许许多多孔子和学生之间的言行,看见他老人家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看见他老人家极为生动地授徒教学,师徒一路相伴。颜渊说他的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己。”这世间恐怕很难再找到谁能受得起这样的称赞。子贡说他的老师,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如日月不可毁伤。

正如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每个人所认识的孔子,都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看到的孔子,也是不一样的。而今再看孔子对诗书礼乐先王大道的坚持,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想以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赞》收尾,表达一下对他的仰慕之情。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千载之后,暗香未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