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信行合一

2024-06-09

对佛教徒而言,“信”的意思是对佛陀的信心或者说是对三宝的信心。佛弟子的“信”,是以慧为基础的理性的信。佛陀曾说:对于一件可疑的事,是应当生起怀疑的。因此,佛陀倡导的“信”不是盲信与迷信。

他从不强迫信众无条件的接受他的教义或理论,甚至劝导人们不能仅仅依据宗教典籍,或单靠理论推测,或单看事物的表像,或只是因为某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反而希望弟子们是在自己确知某事是善良、美好、正确的,才信受奉行。他允许弟子可以审察如来本身,因为只有这样,弟子们才能了知自己所追随老师的真正价值。由此可知,佛陀并不赞同大家盲目崇拜,因为真实、不坏的信心只有在亲自了解三宝的价值之后才会生起。

而且,佛弟子的“信”并不与自由探索的精神相冲突。这与其他宗教的理念完全相悖,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宗教准许其教徒思想自由。而佛却认为这种自由是必要的,因为人类的解脱全赖个人对真理的自觉,而不是人们通过顺从神的旨意,依靠神的恩典才获得。

具备如此特征的“信”才能被称为一切善法的种子。《华严经》云:

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

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

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

信之所以能引发这些功德利用,是因为它能激发自信以及越渡轮回瀑流的决心。它就像是转轮圣王的净水宝珠,能让泥土和水草沉淀净化水质;同样地,“信”也能去除心的杂质。

世间人在进行一项工作时,如果怀疑此项工作的可行性,或者不相信这项工作会给他带来利益,那么他将不会付出彻底的努力;同样,如果修行人对佛、法、僧三宝没有信心,带着怀疑修行,尽管他也会取得一些成果,但一定不广大、不究竟,这是世间、出世间的定则。

没有接触或受到佛法熏陶的人,很难对佛陀生起信心。但是,他仍然可能接受佛法、信仰佛法,因为法是客观的。若对戒、定、慧有信心,佛弟子绝不会在修行上意兴阑珊,他将会精勤用功、全力以赴。

成功地防治身、口业行时,他会对戒生信;成功地控制心,他会对“定”生信;成功地了知名色法,他会对“慧”生信,并告诉别人“了知圣谛”是件奇妙的事情。如此,他会了解到三学的殊胜与利益。一旦生起信心,修行人能够真诚且勤奋地努力,他甚至会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追求设定的目标。能够做到“为法忘躯”的人并不是一时冲动或者感情用事,而是因为他生起了坚固不退的信心。

既然信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获得对三宝和三学的信心呢?

1、躬身实践

我们知道有两种“信”:基于可靠的陈述而生起的“信”,以及基于亲身经验而生起的“信”。

正常情况下,我们是先由别人的陈述或介绍产生了有一些疑虑的信,然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亲自尝试,得到效果后,便有了坚定的信。这一过程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在佛法的传播和修持上也同样适用。

如同一个重病缠身的人,因为多次治疗没有效果,他对医生已经没有信心了,甚至想放弃医治。这时有多位亲朋好友都极力地推荐同一位“神医”,虽然病人还不了解医生,但通过多方打听,得知这位医生在网上享有盛名,并且很多患者对他的反馈都特别好。基于此,这个病人会暂时放下一部分疑虑,开始接受治疗。直到发现令人满意的效果之后,他才会真正的信任医生,确信他是名副其实的“神医”。

佛法的修持也一样,仅凭法师的讲解和介绍,听众只能生起一部分信心,想要获得深信,还是要通过亲身体验。只有依照教法亲自实践,证得如经典中所陈述的境界时,他才会生起不坏的信。当人亲自“体验正法”之时,他会推论出教导此正法的佛陀乃真实不虚,确实存在;同样,他教导的修行方法也适用于其他人。

由此可知,亲身体验是信生起的途径。

信行6.9合一.jpg

2.精进并接受指导

如果修行人见到法,他就不难生起信心。如果未见到法,他可能会频频思惟着自己的失败。然后,他会开始怀疑自己的努力,并反覆地胡思乱想。此时,修行人需接受导师的指导,接受指导之后,他能够去除怀疑,激起信心,继续努力。

在接受导师的指导前,精进的学修很重要。比如在禅修一段时间后,便会有小参,期间需要向老师汇报学修体验,并获得指导。一个没有精进禅修的人在与禅修老师小参时,或者面对其他禅修者时,会感到不自在。就像未做功课的学生,不想见老师、同学,在课堂上会时刻担心被老师提问,听见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又会很羞愧。没有精进的禅修者在汇报时也会产生畏惧心,或者不想参与小参,因为他没有可以向导师汇报的内容,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放逸懈怠,这让他觉得羞耻。相反地,如果禅修者在修法上有不寻常的体验,他会急着想向禅师报告,希望获得印证或得到指导。就算没有新的体验,也会坦然的面对禅师进行汇报,不会有畏惧等情绪的产生。经过不断地努力,他报告的内容终会得到导师的认可,此时他会对法生起坚定的信心。

因此,佛弟子必须努力不懈地修行。禅修如是,念佛如是,拜忏如是,诵经如是……若没有这样的精进,就不会进步。既然没有进步,那么依法修行会得到解脱的信心就会丧失。他们会把修行当成日常“功课”、当成每日完成的任务、当成一种充满仪式感的生活方式,以为修行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体力劳动。当他们对再三重复的修行体验感到厌倦时,信心也随之消失。只有精进,才能让他们的学修体验逐渐与导师的教导相符合,由此增进他们对法的信心。

由此可知,精进和恰当的指导是获得信心的必要条件。

3.福报

信心确实对每一个人来讲都特别重要,但是信心不是想有就有的。就像很多人都喜欢钱,但并不是他们想钱,钱就来了。信心的获得除了精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福报。

有福报的人对三宝的任何概念和道理能马上接受。自己修行也好,闻思也好,很多方面都很容易生起信心,包括对善知识、对法,顺其自然的欢喜信敬。但有些人时而生信、时而怀疑,甚至一提起三宝的时候特别反感,看到佛经、佛像的时候特别不满,这就是福报欠缺的表现。

我们特别熟知的一个例子,舍利弗为两个弟子教授佛法,教一个弟子修白骨观,教一个弟子修数息观。两位弟子修行多年仍然无法得到禅定,因此他们丧失了对佛法的信心,认为没有涅槃无漏之法。当佛得知两位比丘心生邪见时,建议他们两个调换法门,二人如法修行,最后都证得阿罗汉果。原来舍利弗门下两位弟子根器不同,一个是洗衣匠,一个是打铁匠。打铁匠应该教给数息法,洗衣匠应该教给白骨观。舍利弗教错法门才让两个弟子生起邪见。

能生在佛世、听闻佛法是莫大的福报,但是福报也有深浅,在听闻不适合自己的方法时,虽然也精进用功,但是不能得到修法的体验,就会丧失信心,产生邪见。舍利弗的两个弟子有幸能遇到佛陀得到适合的教法,亲身获得果证,产生不坏信,是他们的福报所致。有很多人因为生在邪见外道家,不能听闻正法,或不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导,虽然也按照经典记载的方法精进用功,但是由于不适合自己的缘故,最后没能有所建树。自己没有进步的法喜,对人没有教导的能力,对社会有没有实质的贡献,难免灰心丧气。不是他们不用功,实在是福德不够,没有遇到适合的法门、有缘的善知识,导致错付了时间和精力。

所以,福报是获得佛法正信的重要因素。

4.神异

学人取解不取异,俗人取异不取解。神通异能是让世俗人产生信心的工具。如佛图澄大师就因为神通广大度化了凶残的暴君石虎和石勒,济公活佛也因为神通让世人消除了对不修边幅出家人的偏见,道宣律师因为天人供养的神异增加了世人持戒的信心,法会上的祥光瑞像也让参加的居士法喜满满,但是,这并不是佛陀所倡导的。

有一次,某位居士请求佛陀让弟子们到世界各地,以禅定修证所得的神通力显示异事,以便吸引更多的追随者,让人们改信佛法。然而,佛陀拒绝了他的请求。因为不管是神变术,还是读心术只会让无知的人感到惊奇,而有见识的人知道,印度或者西藏有一些咒语就可以成就这类事。虽然一般人认为这些事很神奇,但对智者而言,它们却不值一提。而且显示这两种异事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佛不称许它们。

不过,佛陀鼓励讲解佛法,并赞叹其乃神圣的、微妙的。因为人们可依藉智慧净化自心,可修得圆满梵行的生命。然而,若是具备其他神通,虽能拥有超自然的力量,却无法净化自心;而且,这些力量属世间法,必须不断地修习,否则很容易退失。不乏滥用因禅定产生神通的例子,一些曾相当受人景仰并闻名于世的禅修者,当他们开始滥用神通的力量时,往往就会变得名誉扫地。

佛陀拒绝用显现神通的方式来度化众生,并教导弟子们不要显神通以哗众取宠。但是,在除魔卫道的过程中,具有智慧的圣者会合理的运用神通,避免初学的无知者被外道的神异吸引而偏离正法,或保护众生免于苦难。此时神通是保护佛法的盾,它通常以抵御外道,保卫初学者信心的方式出现。

由此可知,适当的应用神通也能令众生生起信心,但这并非常法。因为佛陀希望他的教法展现纯正的光亮。只有通过听闻佛法、精进学修、亲自见法产生的信心才足够坚固。

结    语

通过实修获得究竟解脱并弘扬佛法令众生生信是我们佛弟子的责任。有人说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而是引路,但是如果自己没有走过那条解脱之路,又怎能确信无误地去为别人引路呢?行动,永远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做错,比没做胜过数倍。因为即便是做错了,也可以及时修正。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想要等到知的“真”了再去做,恐怕终身不能行,也会导致终身不知。

没有行动的语言会让人感到轻浮,没有实践的教法也让人难以相信。佛陀的教法再好,没有身边的榜样,没有现实的例子,人们也会怀疑他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你说修行能解脱,那你解脱了吗?如果没有,是不是说明你讲的法可能没有你说的那样好用,不然为什么没效果呢?

世人往往会等到别人确实得到利益时才会投入时间、精力,所以要想度化众生,先度化自己。我们通过感性获得了信仰,却仍要用理性来确信。想让自他产生信心,无疑只有实践,精进的实践。

由实践的经验让自己产生信心,从而我们更热衷于实践,在善知识的指导下及时修正努力向前。只有信行合一,我们才能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祛除懒惰、迷茫、诡辩、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