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蔼然如故

2024-06-10

又是一年端午,蜿蜒的河流、草木的香气、竹叶包的粽子,总是能让人想起屈原。幼时家在河边,端午的夏夜,记得和母亲在后门乘凉,听她讲起包粽子划龙舟的来历,待她叙述到一个爱国的诗人最后选择投江时,只记得满天星斗下夜风从河边吹到竹林,拂开一片幽幽冷冷的凉,竹影婆娑彷彿鬼魂飘荡。年幼不懂得生死抉择,那时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屈是哪个屈,原是哪个原,仅仅只听名字,便在心中落下哀凉幽冷的印象,为此恐惧了好久。等真正认识他,是年少某天读到《楚辞》,在他的文字裡看见世界风月无边,草木行歌。也终于认识了他的名字,“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权术纵横尔虞我诈的尘世中,独留他纯粹清明,耿介孤高。感叹于他的文字有一种莫名的生机和穿透力,对善与美的坚持,一字一句都震撼到人心灵深处。因为读了《楚辞》,从此看见蓝天裡白云行去,心里也惊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诗言志,歌咏言,中国的诗人裡,很少有人仅仅只是诗人。《史记》裡写他:“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最初登场的他,是左徒大夫。明治乱,善辞令,束带立朝,入议国事,出对诸侯。然后,这种谦谦君子的人设,在现实人生的走向,总不像小说那么如人期待的完美。而是像后世许许多多被贬谪的文人一样,一生怀瑾握瑜而不遇明主。

蔼然6.9如故.jpg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介绍完他的出身和起点,司马迁笔锋一转,他从朝堂之上忧君民的贤臣成了长太息以掩涕的诗人。与他同朝的上官大夫,嫉妒他,想要与他争宠,所以在怀王面前中伤他。构陷一个清高正直的人,只需要几句毁谤,诽谤他恃才傲物就可以了。不知是因为屈原的性情明烈,还是因为怀王本自愚昧,总之这对君臣注定不可能彼此信任和欣赏。“亲小人远贤臣”是古来绝大多数统治者的通病,屈原却是至察之人,是至清之水。所以,佞臣不容,怀王疏远,是他不可避免的命运。但还只是故事的开头。战国末期,诡诈纵横,楚国遇上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配上佞臣斳尚,还有子兰和顷襄王这样的斗筲之辈居于上位,成功地一步一步走向末路。

朱明承夜兮,时不见淹。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顷襄王三年,楚怀王客死秦国,屈原又激怒了子兰一党,再度被流放。十七年后,那个长平之役坑杀四十万赵军的白起围攻鄢城,引水溃城,淹死百姓于城东数十万。第二年,秦昭襄王诈以公主许配给楚顷襄王,屈原谏止而未果,白起带领秦军趁郢都开城迎亲,长驱直入,顷襄王和权贵弃国逃难。而屈原,自沉汨罗。

少年时只见《九歌》婉转,而不读《国殇》《哀郢》,只见他尘埃不侵,而不懂他所坚守的清白背后,是国破家亡的生命不可承载之痛,是在迭相吞噉的乱世裡,在朝堂江野走过刀涂血涂。最后,在他的诗里,已经不再是兰泽青青,而是对家国的眷思和哀叹。“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马迁盛赞他:“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疎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班固却批评他:“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千秋万岁之名,不过是寂寞身后事。汉代史家对他截然不同的评价,正好说明了屈原是一个人格独立,爱国爱民,不曾被封建王权驯化的士大夫。上怨君王,下哀黎民。班固站在汉代儒家的角度批判屈原之怨,而与屈原同时代的孟子却说:“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才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有批判和独立精神的孔孟是真正的儒士,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也是真正的爱国、清醒的诗人。

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遭遇人生的苦难,有些人可以对自己的境遇穷通洒落一笑,而也有些人始终忘我地忧国忧民。前者当然可爱,但后者也同样令人动容。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刘禹锡,回到长安还问当年种桃的道士去哪里了;在新旧党争的夹缝里一贬在贬的苏轼,可以在岭南开开心心吃荔枝。但屈原不是,屈原对他的理想和追求太过认真,所以他无法释怀,无法看着百姓流亡,自己去拂袖归隐。他说“用君之心,行君之意。”白璧无瑕,不容垢染,所以宁溘死以流亡。心既超越了流俗醉生梦死功名富贵的价值观,那身又岂能留在五浊恶世去餔其糟而啜其醴?《昭明文选》说:“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一曲《离骚》写的又岂止是他一个人的哀怨,分明是写尽了中国后世两千年士大夫的信念和坚持。所以,屈原之怨,是所有有志之士的怨;屈原之悲,也是所有爱国之人的悲。从此,行吟泽畔的他,一个人独佔了先秦文学的半壁江山。念起他的《离骚》,听见的是铿锵碎玉声。义命对扬的人生中,一半是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怀,一半是异道不相安的孤高。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当一切云烟散尽见澄蓝时,真正能留下能感动到人的还是人性中的美和光明。现实与理想重複交叠,书裡书外,有人生如蚁而美于神,有人独立天地之间,也有人三尺微命却量周沙界。翻开典籍,在别人的故事诗文裡,欣赏别人的人生,留下的感动却是自己的。滋兰九畹,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