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逍遥游

2025-02-0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是庄子哲学艺术思想的代表作品,它体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没有依赖,与自然和谐浑然一体。庄子逍遥游的这种超脱世俗束缚、无所依赖、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与我们佛系不妨有几分相似。庄子天才卓越,聪明勤奋,出世贵族,他并非生来便无入世之心,只因乱世所迫,情非得已。面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他不想与之为伍;再者,“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令他无法施展理想抱负,因而只得寄情怀于他处。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视功名为乌有,心中没有个“我”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己”则摆脱各种束缚,不为外物所滞碍,不受拘束,达到绝对的自由。庄子认为,至人、神人、圣人都是超越世俗束缚的典范,与世俗人截然相反。

他们忘却自我,不被世俗功名利禄所动;佛教讲求以出世之心行利世之行。

他们无功而治,顺应自然不进行过分干预;佛教讲求以无为之心行无所不为之事。

他们无名而实至,不需要世俗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佛教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一众生可为度者。

全文运用许多寓言来表达揭露世俗“有所待”的表现:大鹏需要风才可以展翅高飞,船需要深水才可以自由远航。通过比较大鹏与蜩、学鸠,阐明了“大”与“小”的差异。从而指出,无论是没有能力翱翔的蜩或学鸠,还是善于借助风力展翅远飞万里高空的大鹏,乃至于御剑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倚待的,并非完全自由。《行宗记》说人身需要衣食才得以生存,《维摩诘经》讲强有力的助缘称之为因,较微弱的助缘称之为缘。万事万物因缘和合而有生成,因缘别离而有消灭,我们如果能够了达真空妙有之理,便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自由于宇宙间不被束缚。

微信图片_20250205102112.jpg

以《易经》乾卦的角度来解读“大鹏鸟”也是很有意趣的,万事万物都逃不开宇宙的规律。一个长横谓之“阳”,长横裂开谓之“阴”,乾卦六横皆为“阳”,也是六十四卦中最刚健的一卦。六条阳爻,我们看做是事物发展的阶段,从中去发现宇宙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一阶段,初九“潜龙勿用”:如同字面意思,不要轻易动用潜藏的龙,需小心谨慎。潜藏的行者不要着急出世,时机不成熟,要积蓄自己的能量。不是足够深的水,它无力承载大船远航。第二阶段,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悄无声息,一鸣惊人,你的舞台决定了你的视野和格局。还要找对“大人”,千里马要遇见伯乐才会身价百倍,所以,找对大人至关重要。第三阶段,九三“惕龙无咎”:不出现便罢,一但出现你就要警惕来自四面八方的诽谤和打击。大鹏鸟一飞,就受到了禅和小鸟的嘲笑,而这嘲笑也只是来源于他们自己的狭小认知结构,因为他们的世界和大鹏鸟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因为抗打击能力较弱或是玻璃心而止步于此。如同我们接触陌生的事物,有些人很容易接受,有些人则出现猜忌、嘲讽和排斥。第四阶段,九四“或跃在渊”:鲤鱼跃龙门,欣欣向荣。但是这个机会并非常有,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众缘和合的一个结果。第五阶段,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时是说你要去成为别人的大人了。飞龙在天,九五之尊,人生最得意时,处此阶段时,我们要有能力慧眼识英雄,去识别九二的龙,帮助带着他们成长,培养他们。第六阶段,上九“亢龙有悔”:告诉我们事情发生到第五阶段时就要适可而止了,凡事讲究中道,再过分就是高亢,满招损,谦受益。“去以六月息者也”,让一切结束在最美的时候。然而,大鹏鸟在六月离开,在下一个六月它会不会乘愿再来,这又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

庄子逍遥游的思想主要就是从“有所待”达到“无所待”的境界。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紧张内卷生活有很大的解压功力。

大有大的磅礴,小有小的轻便,逍遥游思想提倡以一种更加平和、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有助于现代人缓解生活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我们不反对跳出舒适圈,对人生有所追求;但也不必为了所谓的追求而失去了当下的所有。

逍遥游思想可以引导现代人超越物质追求,提升精神境界,实现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人们常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自己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