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走进吉藏大师
2025-04-24
早年经历
吉藏大师,别号"嘉祥",俗姓安,名贳。祖上是从西域安息国来的,所以还有个外号叫"胡吉藏"。他祖辈为避仇家搬到了南海地区,先在交广一带生活,后来迁到金陵才生下他。因为主要活跃在隋朝,后世史书以“隋吉藏”称之。大师生于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圆寂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3年),享年75岁,经历了陈、隋、唐三个朝代。他跟陈桂阳王、晋王杨广、唐高祖李渊这些大人物都有书信往来,可以说是推动三论宗发展的关键人物,为后来中论学者打下深深的基石。
成长之路
吉藏大师的幼年,没有传说中的传奇色彩,只是出生于兵荒马乱时期,其家族世代信佛,父亲亦为出家僧人名道凉。吉藏幼时随父拜见真谛法师,法师为之取名“吉藏”。七岁随兴皇寺法朗大师出家。因为是小沙弥,又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对参禅打坐不太兴趣,但对于法朗大师所讲经论之理,情有独钟,随闻即悟,且记忆力很好,有过目不忘,闻即成诵的本领。所以法朗大师非常喜欢他,无论是讲经说法,还是访道问友,总是带着他,让他随侍左右。
时光飞逝,日月如俊,幼时的吉藏随师父身边,犹如置身于佛学义海之中,如鱼得水,尽情遨游,不知疲倦。如今已长成一个风度翩翩的英俊青年,经过十多年的勤奋学习,十九岁的吉藏大师代法朗大师讲经,初登法座,从容镇定,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赢得一片赞誉,从此声名远扬,传遍京城。
弘法之路
21岁的吉藏受具足戒后,开启人生新篇章。隋灭陈之后,大师辗转来到会稽秦望山嘉祥寺,驻锡弘法长达十五年,宣讲《法华经》并作章疏,后被称为“嘉祥大师”。最让感动的是,在烽火蔓延时期,大师召集寺僧前往各寺,搜集佛教文疏,藏于三间堂内,虽然对他后来的著作有很大帮助,但这种尊法护教的精神深深触动我的心弦。试想没有这些大师们护法的精神,何来我们今日所见的经本,我们更应该要尊之爱之才可以。
在隋朝时期,大师先后住过扬州慧日寺和长安日严寺,完成《三论玄义》《中论疏》等核心著作,奠定三论宗的体系。阐扬“缘起性空”中道观,主张破邪显正之理。大师在玄义中讲到所破斥有四宗,一、摧外道;二、折毗昙;三、排成实;四、呵大执。其义理在《三论玄义》中有具体详解,这就不多赘述。大师还提出“二谛”、“八不中道”、“佛性论”等学说,系统化三论教义,被后人视为三论宗实际创始人。
大师一生弘法无数,所辩论也无数,最有代表性的莫属于大业五年即公元609年,与“三国论师”僧璨展开四十余回合的辩论,取得胜利,从此声名更盛。大师还亲自求学于智者大师弟子灌顶大师,学习《法华经》长达一年。这些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啊!
示寂涅槃
最让人动容的是大师临终前写的《死不怖论》“夫含齿戴发,无不爱生而畏死者,不体之故也。夫死由生来,宜畏于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见其初生,即知终死。宜应泣生,不应怖死。”——引自方立天的《吉藏评传》
这段话写出大师对生死的淡然。说明人总因为"活着"就害怕"死亡",就像因为"光明"害怕"黑暗"一样,其实就是不接受世事无常的变化。如果能体悟“缘起性空”之理,就能明白生死不过是假名安立的幻相,如水中泡影般无自性。
大师一生都在传播三论宗教义,直到最后圆寂前还在讲般若法门。现在他的灵骨舍利塔还在终南山至相禅寺供奉,因此至相寺也成为三论宗的祖庭。
总结
回顾吉藏大师的弘法生涯,从梁朝末年的战火中抢救保护佛经典籍,到隋唐交替之际确立宗派核心教义,始终以“破邪显正”为枢要,他通过《三论玄义》等著作完整搭建了中观学派的理论框架,提出的中道义学说,不仅奠定三论宗思想根基,更为佛教界注入思辨的活力。大师护教弘法的精神,生死超然的境界,恰似暗夜明灯,如今在终南山祖庭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后来学佛的人照亮了探求真理的道路,让我们一起走进吉藏大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