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读《走进普门》有感

2025-07-05

人间行走,皆为寻光者,而观音菩萨恰如一束束光而不耀的光,总能将这冰冷的时光安暖抚平,她从经典里跳跃出来与百姓打成一片,即凡而圣,卑以诱人,诱众因信仰而见实相。在她的悲智中,我们得以窥见佛法的博袤,不仅领悟到观音菩萨的真实含义,更是扩宽了自我生命的广度与深度。

观音菩萨是以各形各相进入到各宗各派形成一个整体且庞大的理论架构的唯一一个菩萨,它的真实义代表什么呢,本书浅入深出的向我们揭开观音菩萨的真实义,即于万物间,见自本性,悟自观音,见烦恼痛苦之名是智慧之体,一切二元之相都是本体的显现,用此一乘实相颠覆无始以来局限且惯性的思维,于日常生活中从法重生,得佛受用,从而不枉佛之本意。

读本书感觉与作者的内心在对话,他的平和、柔顺、真实一如既往的展现在作品中,透过细腻真实、严谨恬淡的文字可以看到作者内心深处娟娟流淌的正法,像一位沉淀许久的老者,向你娓娓道来什么是观音菩萨,通俗中彰显着观音真谛,雅而达意,既从俗谛阐释了观音信仰的流传演变,又从真谛解释何为观音、何为普门,将解三毒七难二障皆会相归自性观音,由有到空,从空回有,空有圆融,不离不即。

其次从宏观角度看,观音经典乃至三藏十二部皆是自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据不同根机,显现的不同形相,诉说一实相之理,旨在相见性而解脱,众生无不是佛,而后全体起用,随心现相,随心应量,开启无作妙力下的无作妙行。

此无作妙行如作者在文中所说:“众生内心的贪欲从真智彻悟心上来看,本身就是一个欣求菩提救度众生的大愿;瞋恚由般若之智观照起来,即大勇猛心,爱护众生的大悲心,求出轮回的厌离心;愚痴的心垢由佛智佛见观照起来,只要稍离我执,即洞见宇宙大地,万象如斯,成就菩萨的行愿,人人互相护持救助之妙德。”可见无泥不莲,无莲不泥,互饶互益,贪嗔痴慢疑皆是五方佛,全体起用,若悟无生何处不是无生地,若悟观音何处不是观音法界。

微信图片_20250707101420.jpg

作者以严肃条理的学术考据与灵动的教义阐释,既未沉溺于文献梳理的琐碎,亦未止步于信仰的抒情,而是以一佛乘的圆觉视角,揭示观音菩萨从印度吠陀雏形到中国女性化本土化的转变,到三十三应身“即迹显本”的性具变现,以及这一系列过程中信仰与教义、本土与异域、真谛与世俗互洽互融的微妙张力,处处彰显着“一念三千”的实相真理。普门非外在救度,而是众生本具的性德显发;称名妙力不在音声,而在三谛圆融的自心实相。

观音女性化、本土化的演变也在提示我们,信仰的生命力不在于凝固的教义,而在于不变随缘的灵明妙用。其形象之变,非菩萨有变而是众生心光流转。当今普陀山的朝拜禅修、民间观音故事、学术界的译名考据等等,皆是观音普门示现的冰山一角,若究实观之,纷繁各相无非海印三昧。

《人间是剧场》一书中说:“西方极乐世界与去西方毫无关系,它是指我们所有二元分别的参照点像太阳一样完全落下去,这才是最庄严的佛土。”世间万物无一法不是自性慈悲的化身,而芸芸众生执取一物为自己,将无量的自己别为物,在自我意识编织的大网里求索名利情,并安立烦恼之名,把我们心本来无限的力量弱化为一点而不得受用,因痛苦不堪故而用明晃晃的摩尼珠在不停的寻找解脱,亦或断烦证真此亦是能所之法不为究竟,殊不知都在用本来寻找本来,游子般竛竮辛苦,但若停下,一朝回光,何处不乐邦,如心经强调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生死涅槃无二,非生现生,非死现死,生也罢死也罢,都是在广演妙莲华,皆是生命的祥瑞,任何样子都是佛的样子,妙哉妙哉。

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我们需要以淡雅从容的态度去观察思考生命,体会实践心灵自由之道。人生未来的岁月,请不要让它只有岁月,没有暇满。安然的安住在广大的心性中,让一切都成为庄严的自然解脱,于自心的智慧中见执着和烦恼之体,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无法搅乱这内在的明智,且任何事物俨然已成为明空双运本身,超越喜悦和悲哀,自在的任运于一切时一切处,以暇满的生命影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