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善用其心

2025-07-06

在《杂阿含经》卷43(第1169经)中,佛陀教导比丘说:“若有比丘、比丘尼,眼色识因缘生,若欲、若贪、若昵、若念、若决定着处,于彼诸心善自防护。所以者何?此等皆是恐畏之道,有碍、有难,此恶人所依,非善人所依,是故应自防护。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当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时,内心难免会生起贪爱、欲念、嗔恚、愤恨、愚痴、执着等烦恼,我们要用怎样的心境,来应对当下的状态?佛陀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就好比到了秋天,有一块即将丰收的稻田。如果农夫疏忽懒惰,不认真看守的话,就会有牛闯入。这样一来,即将收成的稻子就会被糟蹋一空。反之,如果农夫战战兢兢,随时提高警觉守护,一发现牛闯入,马上扣住牛鼻,鞭打一顿,再把它赶走。即使这头牛一而再、再而三地闯入,每一次都被农夫捉打驱散离开。久了以后,这头牛便不会再闯入田里蹧蹋农作物,甚至不敢再靠近稻田了。同样的道理,调伏我们的心,就像制伏那头牛一样。

要知道,佛法是佛陀教给我们解决烦恼的办法,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上,不能只是从逻辑到逻辑去理解。如果不能学以致用,就会佛法是佛法,烦恼是烦恼,当我们在生活中生起贪爱、欲念、嗔恚等诸多境界时,所学的法很难发生力量,很难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作用。所以要尽量培养自己将所学的法和自己生命的内在现象对应上,学以致用。比如读到如上文句,观照“自己此刻眼睛看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什么,心中生起什么欲念乃至执着”,发生这种情况时,要如何应对、调伏这些心念?,要思惟这样的心念会有什么过患?放纵这样的心念继续发展下去会导致什么结果等等?

微信图片_20250707101848.jpg

一般我们的心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很少会对自己的心念或感受有一个相对能抽离且能把它作为观察对象的客观审视。反而总是在它出现之后,会不自觉地选择认同它、随顺它甚至是拥抱它、反复熏习它。比如痛苦产生时,我们会做的可能是反复去复习和咀嚼这种痛苦,有的人甚至在心情不好时,选择听一些悲伤的歌曲来为自己的难过“加码”,索性让悲伤逆流成河,沉浸其中自哀自怜,无法自拔。很少人能在这种时候跳出来,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考虑一下这个心念本身是有益,还是有害的。所以这就回到了我们开始的问题,我们要如何善用我们的心呢?

佛陀告诉比丘们:“若心、若意、若识,多闻圣弟子于六触入处极生厌离、恐怖,内心安住,制令一意。”我们可以尝试,当烦恼或不善念生起时,要随时警觉地守护自己的心念,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自己:那是一条充满恐怖、荆棘、障碍、危险的邪路,应当厌离,用这样的方法来驯服。久而久之,当心被驯服了以后,六根再接触六境,产生认识时,心念就会变得沉稳而专注。

就好比前几天因为牙疼,我根本吃不了东西。一开始,我还不信这个邪,看到好吃的依旧不断咽口水,想着一定把它吃到嘴,让牙知道谁才是这个身体的主宰。结果,一吃,疼痛难耐!(真的是只要你不死,它就给你往死里疼)就在那几天内,感觉我那贪吃的心瞬间变得既“老实”又“懂事”。即使再美味的东西摆在眼前,在贪吃的心生起之前,那个吃完东西的剧烈疼痛感总会抢先一步出来“示威”,逼着我不得不去“警觉”地观察。在这么强烈的对境之下,我都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自己,自然而然也就绝了那个贪吃的心念。这个时候会发现,那一口不吃,也没什么,日子还是一天天的过,我不也活下来了。当然,如果没有这样强烈的对境来让自己生起觉照,我们还可以怎样练习呢?

佛在经中又给比丘们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位国王从没见过琵琶这种乐器。当他第一次听见琵琶弹奏时,对那美妙的声音大为着迷,就问大臣说:“这么美妙的声音来自哪里?”

“大王!这是弹奏琵琶的声音。”

“将这美妙的声音给我拿来!”

于是大臣们将刚才弹奏的那把琵琶拿来了说:“大王!那美妙的声音,就是这把琴弹奏出来的。”

“我不要这把琵琶!我是要刚才那美妙的声音!”

“大王!刚才那美妙的声音,是由这琵琶的柄、槽、弦、皮,还要有会弹奏的人等,种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刚才您所听到的美妙声音,已经消失而过去了,没办法拿来给您。”

“这样虚伪不实的东西,竟能让大家着迷,留着做什么,拿出去劈了!”

“大臣听命,将琴拿出去,劈成了碎片。”

像这样,当比丘有能力观色、受、想、行、识的各种不同粗细层次时,他知道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是有为的、无常的。那么过去对“我”、“我所”以及“我所贪爱的”执着,也都将随之而止息。

一头牛,需要一而再、再而三耐心地调伏,才能驯服,心念也一样。妄念起来了,察觉了,拉回到原来专注的地方;又起来了,察觉了,再拉回……生活中,当烦恼染着生起时,我们要如理地去观察和觉知到如果随顺烦恼染着意味着什么,只有真切、清晰地去认识其危害,如理作意,心念自然会回归沉稳且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