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念佛因缘记

2025-07-25

期末复习功课时,看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这句:“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时,在感叹佛语真实不虚之际,恍惚间,时光的车轮悄然倒回到十几年前……

2008 年,是自己初次决定好好念佛的开始。那时还没有皈依,也不是为了某种明确的目的,更不懂得念佛的功德利益有多少,想来许是看多了附近的护国兴教寺藏红色的寺院外围的围墙上,“南无阿弥陀佛” 六个黄漆大字吧,许是宿世的因缘成熟了吧,总之那段时间就是莫名的冲动,突然想要念佛。现在想来,这或许就是念佛最质朴的开端 ——不必刻意求懂,不必执着目的,当因缘至时,一句佛号便会像种子落在心田,自然而然地生根发芽。

既无俗务纷扰,便顺从心念去念。于是乎,行也念佛坐也念佛,行住坐卧皆念佛,小声念佛心里念佛,念念无不是佛,念得极其至诚恳切。起初念佛时,还有些生硬,念着念着,竟忘了是嘴在念佛还是心在念佛。有时走在路上,脚步的节奏与“阿弥陀佛”的音节恰好吻合,像打着节拍一样,使人更喜欢边走边心里默念,饶有趣味,像小孩子偷吃了一块糖而不为妈妈所发觉一样。诚如古德所言,至诚念佛,心无杂念,方能感应道交。念诵此六字洪名本就有诸多利益,诸如能心灵得到安慰,夜梦吉祥,只是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念佛的功德利益是多么的难思难义。如是念了几天之后,突然有一天,发现长期困扰自己的睡不安稳的症状竟悄然痊愈 —— 晚上再也不用整夜开着灯睡觉了,莫名的恐惧也没有了,走夜路也不胆怯了,头脑也不再总是晕晕乎乎的了,整个人变得神清气爽,心里抑制不住的欢喜和踏实(以前总觉得缺少安全感)。这份安稳让我慢慢明白,念佛原来不是向外攀求,而是在声声念诵中,让杂乱的心渐渐归位,就像风中的水面被轻轻抚平,安宁自会从心底涌出来。

微信图片_20250725094323.jpg

更不可思议的事情还在后面,有一次我在车站等人,车站就设在西安美院的校门旁边,那里相当于是一个小型的集市,人车熙攘。当然了,等待的时间,也是念佛的最好时间。自己沉浸在心无旁骛的境界里,周围的一切都恍若隔世,犹如一场无声的电影。 突然有人在旁边大喊,我从自我的世界里回转到现实,一脸蒙圈的看向周围,没有什么异样啊!再一回头,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好险!一辆昌河面包车就停在我背后,自己的后背和车屁股的间距也就仅多一拳头宽!如果司机稍松油门,再退十厘米,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了。这时,我才听清有人在怒斥司机:“长眼睛没?倒车也不看后面,差点撞到人了!” 现在才知晓,念佛能获得诸天大力神将的保护,能避免各种灾难和邪恶的侵害,想来那次便是如此。此时回想,原来 “念兹在兹” 的力量从不会缺席,当佛号占据心念时,那份无形的护佑早已在身边悄然张开。

还有一次,距上次的 “车屁股长眼睛” 事件没过多久,我与三个朋友约着去终南山游玩。 终南山位于陕西境内,也叫太乙山、南山等,是成语典故“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等的诞生地。祖咏诗云“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终南山的秋天格外清亮,天空蓝而高远。当视线聚焦到河道里的白石嶙峋时,我们决定停车在河边小憩。呼吸着山野的清新空气,一行人边说边笑,慢慢的踩着乱石前进。溪涧里的流水撞在或大或小的白石上,溅起或小或大的波浪,在日光下闪闪发亮。已经很小心了,心里做好了不要摔倒的准备了,可是,不知怎么搞得,脚下一滑,还是从大石头上面掉了下去。旁边的好友惊恐的喊着,伸手想拉却也来不及了。自己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已经落在两米深的一个石头坑里了。条件反射般的,一句“阿弥陀佛”脱口而出。第二念,暗自思忖道, 糟了,可能会骨折了。摔进坑里的我,闭着眼睛等待疼痛和鲜血的降临,可等了一会儿,预想中的剧痛没等来,只觉得屁股底下硌得慌,揉揉略有不适的屁股,拍拍身上的灰尘,没等到朋友们来到下面,我竟然站了起来,除了惊吓带来的扑通扑通如擂鼓般的心跳声外,竟然毫发无损!  并不是自己的血肉之躯有多结实,时值秋末冬初,穿的衣服也没有厚实到可以保护自己。朋友们绕道下来时,一个个吓得脸都白了,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有保护神啊!吓死我们了!”

短短一月间,自己却两度遭遇足以致命或致残的险情,却都安然无恙。若非冥冥中那股慈悲力量的护持,又怎能解释这奇迹?

今日再读《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那句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恍然明白:“罪”由心造,心转则罪消。当念念都是佛号,念念就远离了贪、嗔、痴之心 —— 这些才是“生死之罪”的根。所谓“感应道交”,不过是我念着佛,佛也念着我,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佛的念乃佛之愿力,我的念是对佛愿的遥相呼应。此刻才从道理上解释得通了,原来至诚念佛就能时常感得诸大菩萨的守护,常为诸佛护念,阿弥陀佛放光摄受,这话真实不虚。而念佛的利益远不止于此,更有临命终时心无怖畏、蒙阿弥陀佛亲来接引的殊胜因缘。

望着眼前的佛经,想起这些往事,在感叹佛语真实不虚之际,情不自禁就把时光的车轮倒回到了十几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