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圣八支斋

2025-08-10

八关斋戒是佛为在家居士广开的一种方便法门,由于居士为家庭和社会事务繁忙,无法长时亲近佛法,但对于佛法生起好乐之心,故佛慈悲为此制八关斋戒,令居士体验出家人的清净生活,八关斋戒不仅是对行为的约束,更是对心灵的净化与提升,由此种下解脱之因。对于八关斋戒的出处,便是来自戒律。在阅读早期经典时发现《中阿含经·持斋经》亦有关于此八关斋戒的记载。

一、八关斋戒的名义

八关斋戒的起源可追溯至佛陀时代,乃是佛陀悲悯在家弟子所设权巧法门。据《毗奈耶杂事》记载,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因国务缠身,修行障碍重重,恳请佛陀开示短期修行之道,佛陀遂制此一日一夜持戒之法。八关斋戒,顾名思义即是八条戒法,关即关闭生死门,斋的含义则有多种说法。斋戒,广义言之,指清净身心,慎防身心的懈怠;狭义而言,则指八关斋戒。此不仅是对修行者身心的约束,更是对修行者精神境界的提升。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云:“言八戒者,八即所防之境,戒则能治之业。言八斋者,斋谓齐也,齐一其心。或言清也,静摄其虑,如世闲室,亦号“斋”也。言“关斋”者,即禁闭非逸,静定身心也。”“斋”,本意原专指“清净”之谓,后渐转指过午不食之法;中国佛教在梁武帝的提倡下,注重慈悲禁杀,从此汉传佛教僧团乃以吃素为其佛教的一大特色。“斋”转而侧重于食物本身,故以素食为斋,称为“吃斋”“持斋”。

此八关斋戒乃是戒律中的解释,在《中阿含经》中也有记载关于持斋的含义,通过阅读《中阿含经》之持斋经便可了知,持斋的含义有所不同,以下简单说明经中持斋义。

微信图片_20250811101119.jpg

二、《中阿含经》之三种持斋义

八关斋戒在《中阿含经·持斋经》记载,鹿子母毗舍佉等往往佛所,拜访佛陀,佛陀问居士妇毗舍佉所持何种斋,并指出斋有三种:放牛斋、尼犍斋与圣八支斋。此三种斋法代表了不同的修行层次与心态。若是在持斋时,所持斋法有所不同,持错了方向,如入宝山空手而归。

(一)放牛斋

《中阿含经》中所谈到的放牛斋:“若放牛儿朝放泽中,晡收还村,彼还村时,作如是念:‘我今日在此处放牛,明日当在彼处放牛。我今日在此处饮牛,明日当在彼处饮牛。我今在此处宿止,明日当在彼处宿止。’居士妇!如是有人若持斋时,作是思惟:‘我今日食如此之食,明日当食如彼食也。我今日饮如此之饮,明日当饮如彼饮也。我今含消如此含消,明日含消如彼含消。’其人于此昼夜乐着欲过,是谓名曰放牛儿斋。若如是持放牛儿斋者,不获大利,不得大果,无大功德,不得广布。”

此处佛陀以放牛为喻,描述放牛者日日为牛寻找水草,心系五欲,奔波忙碌。若持斋时心仍贪着饮食享乐,思惟“今日食此,明日食彼”,则如同放牛斋,虽形式持戒,却无实质功德。此斋法为外道所持,心染尘劳,不得解脱。

(二)尼揵斋

《中阿含经》云:“居士妇!彼欲劝进于真谛语,而反劝进虚妄之言。彼人日日见其父母,便作此念:‘是我父母。’父母日日见其儿子,亦作此念:“是我儿子。”彼见妻子,而作此念:‘是我妻子。’妻子见彼,亦作此念:“是我尊长。”彼见奴婢,复作此念:‘是我奴婢。’奴婢见彼,亦作此念:“是我大家。”彼用此欲,不与而用,非是与用,是谓名曰尼揵斋也。”

“尼揵”就是尼乾子,即裸形外道。裸形外道对于功德的累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所修持的方法有所偏差。如持戒,他们也持戒,但所持的戒法却是邪见,所行亦是邪道。“彼用此欲,不与而用,非是与用,是谓名曰尼揵斋也”。其斋法强调形式上的苦行与虚妄之言。如持斋时宣称“我无父母、无妻子”,实则日日与家人相处,心口不一。佛陀指出,此斋法以虚妄为本,对于个人修行,成就圣道没有帮助,非真修行,徒劳无益。相反,若是持其邪戒,未能严谨持守,亦受果报之业。此这种尼揵斋是为佛陀所反对的。

(三)圣八支斋

此为佛陀所倡之正法,以清净心为本,持守八支戒法。圣八支斋不仅形式严谨,更注重内心的净化,是导向解脱的正途。

云何名为圣八支斋。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应思惟阿罗诃真人如何持守持八条戒律,一、离杀生、断杀,弃绝武器,心怀慈悲,利益众生,包括昆虫。他们应以此为榜样,净除杀生之心。二、应离盗,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乐于布施,不求回报,自制欲望。三、离非梵行、断非梵行,修行梵行,保持心的清净。四、离妄言、断妄言,说真话,不欺骗世人。五、离酒放逸、断酒放逸,保持清醒。六、离高广大床、断高广大床,乐下坐卧,或床或敷草。七、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歌舞、及往观听倡伎,断绝这些娱乐活动。八、离非时食、断非时食,通过这些行为,圣弟子与阿罗诃真人无异,因此称为斋。

佛陀通过三种斋法的对比,揭示持斋的真义,修行并非是形式上的禁戒,而在心念的纯净与行为的如法为根本的修行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