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蒙古马与修行路
2025-08-21
最近看了一部名为《蒙古马》的短片,印象颇为深刻。茫茫草原中有一沼泽地,一匹骏马不幸深陷于此,半个身子都被泥浆死死吸住,隐约露出枣红色的鬃毛。马儿的力气几乎耗尽,前蹄深陷处泛起细密气泡,布满泥泞的脸上,那黑亮的眼眸里满含泪水,盈盈欲滴,楚楚可怜——那模样,像极了被无明烦恼缠缚的众生,在贪嗔痴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以至于筋疲力尽时,连“想挣脱”的觉照都快被淹没,仿佛下一秒就要被“那就这样吧”的懈怠彻底吞噬。很显然,马的主人已经无能为力,放弃了营救。难道它的命运就这样了吗?
就在这时,随着“哒、哒、哒、哒”的马蹄声由远而近的传入耳膜,三匹骏马呼呼生风从远方奔驰而来,马鞍上的牧人衣袂飘飘。奔至近前,牧人们才猛然瞥见泥潭里的异样,忙齐齐收力勒住缰绳。翻身下马,经验最丰富的老大目光聚焦在了泥潭里的那匹枣红色马上 —— 泥浆已经漫过了马儿的肚子;老三心善却思想单纯性子急躁,一心想跳下泥潭把马挖上来,老二制止了他,因为这样做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老大边皱着眉头沉思边绕着泥潭走了一圈,然后蹲下身来用棍子测量了一下泥潭的深度,又伸手从泥潭里抓了一把淤泥,在手中揉搓着观察泥土的色泽,全方位的衡量着胜负的可能性。
“能不能起来,就看它的运气了。”他说完这句话,就吩咐老二去赶来马群,随即扬鞭策马,马群仿佛懂得了主人的心意,应声绕着泥潭奔驰,鬃毛飞扬之间,蹄声震得大地发颤——这岂是普通的奔跑?这是草原生灵对自由的本然向往,是同伴们用生命的活力传递的“醒觉”
——你不属于泥潭,你可以脚踏在广袤的草原上自由奔驰。
泥潭里的马对于周遭发生的这一切,起初只是无意识的茫然抬头观望,可当群马的嘶鸣与奔蹄声一遍遍撞击它的耳膜,它开始左右扭动脖颈,目光紧追着同伴们奔跃的身影,它眼中的绝望一点点褪去,被无明遮蔽的灵明渐渐苏醒,生出挣扎的微光。一次,两次,三次……它弓起脊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猛蹬后腿,泥浆飞溅中,前蹄终于挣脱束缚落在了草地上;再奋力一挣,后蹄也从泥浆中拔了出来!视频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自己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可是它留给我的启示,却刚刚萌芽。
与修行而言,这匹蒙古马的重生,藏着层层深意。
最先要提的,是对困境的清醒认知力。那匹深陷泥潭的蒙古马,在最初的挣扎中,或许只将泥浆视为单纯的束缚,却未曾想过每一次盲目的蹬踏都在加速下沉。这恰如众生面对烦恼时的常态 —— 总在 “为什么是我” 的怨怼中消耗心力,在 “快点摆脱” 的急切里陷入更深的执念,却忘了停下来观照:这烦恼究竟是外界强加的枷锁,还是内心贪嗔痴的显化? 牧人绕着泥潭丈量时,目光不仅落在泥浆的深度,更在观察马的呼吸节奏与挣扎规律 —— 他清楚,困住马的不仅是物理的淤泥,更是对 “泥潭本质” 的无知。修行路上的困境亦是如此:有人把生活的挫折当作命运的刁难,却看不到潜藏的 “福祸相依” ;有人将他人的误解视为天大的委屈,却忽略了这正是修炼 “忍辱波罗蜜” 的道场。正如《心经》所言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真正的觉醒始于对困境的如实观照:烦恼并非是凭空降临的劫难,而是善恶种子遇缘而起的显现,看清这一点,才不会在挣扎中迷失方向。 那匹蒙古马最终的挣脱,不仅是生命潜力的爆发,更是在群马的奔跃中忽然明白:泥潭不是它的归宿,那些让它越陷越深的挣扎,恰恰是因为忘了自己本具 “马踏飞燕” 的潜能。修行者若能在烦恼生起时停下盲目的抗拒,像牧人丈量泥潭般审视内心 —— 究竟是哪个念头在牵引着自己下沉?哪些习性在加固着这方 “心的泥潭”?这份清醒的认知,便会成为比蛮力更有力的脱困之器,让每一次面对困境的时刻,都转化为照见自心的镜子。
而在看清困境后,善知识的方便智便成了照亮方向的光。那位牧马人没直接伸手,却以群马奔腾唤醒马儿的本能,用最懂马的方式“点醒”了它——这恰是善知识的慈悲。他们总能在我们被烦恼迷昏头时,用一句醍醐灌顶的提醒,使我们照见自心的光明;在我们觉得“熬不下去”时,指一条“从当下转念”的路,让我们忽然生出“再试一次”的勇气。就像佛陀说法,从不是要众生依赖他,而是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舟,启迪我们选出最适合自己根器的下手之处,让我们看到彼岸迷人的风光,至于划桨,则是需要我们自己奋力而为了。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生命中的贵人,就是在我们眼前铺开生命的蓝图,唤醒我们本有的 “自救之力”。
善知识如牧人掌舵方向,同修则如群马形成推力,二者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群马的奔跑虽非刻意的“鼓励”,却自带一种昂扬向上的精进气场。就像修行路上的同修,他们未必说多少“要精进”的话语,可每日早晚殿诵经时的专注、行善时的恳切、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就是一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好雨。与懈怠者同行,人心很容易就被“差不多就行”的惰性同化;与精进者为伴,自会在潜移默化中被“向上”的善根牵引。“僧团如大海”能纳百川亦能涤尘,所谓“同修的力量”,就是在同伴的行持里,照见自己本具的清净本性,想起“我也可以这样活”。
最终真正让马儿挣脱泥潭的,仍是它不肯放弃的蹬踏 —— 这便是自力的精进心。群马的召唤再热烈,善知识的点拨再精准,最终能让马挣脱泥潭的,仍是它一次次不肯放弃的蹬踏。这种自力并非孤立的倔强,而是被唤醒的本具潜能 —— 正如佛性本有,需借善缘显发。修行路上的“泥潭”从不会少:贪嗔痴的习气、顺逆境的考验、“修不下去”的退心……旁人能给的是方向与助缘,可要不要观照念头、要不要持守戒定、要不要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终究得靠自己。佛教说“自心是佛”,又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烦恼如泥沼,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便是那能拔蹄的力量,而每一次“不肯放弃的蹬踏”,都是在给这颗心培土施肥。
想起曾几何时,自己也如那身陷泥沼的马儿,被无明烦恼困在原地打转,求出无路。是同修们“日日精进”的身影让我看清,烦恼不是宿命,缚住自己的也不是其他任何人,善知识一句“出烦恼之家”的点醒,让我生出“再转个念”的念头,最后在每一次起心动念中觉察、修正,才终于走出了那段被烦恼裹挟的日子。
修行虽然从不是一场孤军奋战,但却终究要靠自己举步。愿我们都能遇上能彼此增上的同修,得遇善巧点拨的善知识,更能在深陷烦恼时,记得像那匹蒙古马一样 —— 哪怕浑身沾满 “习气的泥”,也要为自己挣一次奔向清净的机会,又能带着对困境的清醒认知 —— 看清烦恼不是宿命的枷锁,而是内心无明与习气织就的泥潭,不在盲目的抗拒中加速沉沦,反在观照中找到挣脱的关键。正如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亦如 “自助者天助之”,当我们为挣脱习气拼尽全力时,同修的温暖与善知识的指引自会成为托举我们跃出困境的力量;毕竟,能度自己的从来都是不肯退转的菩提心,而让这份 “不肯退转” 扎根生长的,恰是同修的熏习、善知识的引导与对困境的如实观照,当清醒的观照为眼、善知识的指引为灯、同修的熏习为暖、不屈的精进为足,那匹‘心马’自会从无明泥潭跃向菩提草原 —— 这或许就是蒙古马留给每个修行者的生命启示:所谓重生,不过是记起自己本会奔跑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