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有情

2025-08-24

佛法以离苦得乐为中心立场,而有情又是佛法实践的核心主体,故探讨了解有情对学法有一定帮助,就好比要写好一副书法作品,要清楚知道手里拿的是毛笔还是扫把。再者,欲令饭熟当煮米非煮沙。有情梵语曰萨埵,旧译众生,具有情识或情爱者,是精神活动的生命体,总名动物,是带着热烈情感的行为创造者。现今说法有情非等同众生,众生包括有情及无情,无情是山川大地、金石草木等没有情识的物体。

社会上的一切产物无不是有情之识演变而来(这里指有情主体人类),像建筑高楼大厦,文化影视娱乐,餐饮休闲等等,由无到有,仿佛由工画师一夜之间勾画而成。种种的这些产物以无底洞的欲望为驱动力,以短暂的乐为目的,但凡有欲望的造作同时也会伴着忧悲、焦虑等负面情绪。且在创造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交流,需消耗大量的精力来维持彼此的关系。比如在社会中要拍好一部电影,过程会涉及到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场务,道具组,宣传部等等,人的性格又各不同,哪个环节没有沟通顺利都会影响产物的完成。这里要说的是,有情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社会是复杂的,延伸出来有人间八苦,即众所周知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前面七苦以五蕴炽盛苦为根源,因有情执于五蕴引发前面七苦,而五蕴和合是有情本身,所以可说世间种种问题在于有情,即有情是问题的根本,离苦当先了解有情乃至解脱有情,而佛法是不偏物质不偏精神的中道生活法。

微信图片_20250825095941.jpg

对于一切有情,经纶里根据其业报分为五趣即饿鬼(贪)、畜生(痴)、地狱(嗔)、天(憍逸)、人(慢)五类别,前三者称为三恶道,如果加上阿修罗的话,后三者称为三善道。但易嗔爱斗妒心盛的阿修罗没分在五趣基本类别里,它别立一道形成六道轮回是因为其生存状态不定,时而在天道时而在饿鬼。而这些分类意味着有情生存者级别的高低,平常不是说众生平等吗?众生平等说的是诸法佛性平等无差别,非生存形式一样。五趣有情的高低分布是,上有天下有地,左右两边是畜生饿鬼,人的位置处中间,是有情上升下落的中心。

观其中心位置,看看人类在有情界的殊胜处。其他宗教一般共认是惧怕下堕地狱,生至饿鬼畜生道,而渴求上生天国,因为畜生有残杀奴役,饿鬼有饥渴之苦,地狱就更不用说了,日夜受罪,万死万生。那天国是最好的吗?虽然在受乐方面比人类好,但此如温水煮青蛙,结果还是堕落的。人有三事胜诸天,一是人勇猛胜诸天,能于苦中精进;二是人忆念胜诸天,事常记亿不惛沉;三是人梵行胜诸天,能发心修善,持戒清净。何况长寿天闻不得佛法也是八难之一,且诸天是崇仰人间的,如《增一阿含经》说:“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只有成佛的真理与觉悟的自由才是究竟乐,在人间修行才有成佛的可能。为什么呢?三恶趣被诸苦所困,能力限制不得修道,而天乐沉溺不醒障修道,人间是苦乐参半容易发出离心修行,佛陀观世间之苦后,舍弃尊贵王位出家修道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有力的证明。《杂阿含经》有个“盲龟浮木”之说,指盲龟在茫茫大海中,要遇到一块带孔的浮板,方便它能刚好钻进去休憩透气的机率非常渺小,以此来比喻“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句话,字都会念但不代表知道了,知行合一才是真知道,红尘火灾正好修,莫负人身摩尼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