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跳出感官的迷局

2025-08-27

感官喧嚣的时代,每一缕声波、每一声言语、每一道光影,都像溺水者那样拼命找到一个着力点,而禅宗古德却留下惊世箴言“修聋,修哑,再修瞎”,初闻时,我的心里满是困惑:学佛不是要我们清明的去看待这个世界?那反而要“修”得像失去感官一样,难道真要闭目不听、不言不语,才算修行吗?后来在慢慢深入接触才懂,这“修”不是残忍剥夺感官,而是通往生命内核的逆行路,是从外驰转为内照的幽径……

所谓“修聋”,不是耳朵失聪,而是停止对声尘的攀附,世人听到声音就起分别心,赞誉像蜜一样甜,呵斥像刀一样利,闲言碎语也能搅起心中的万丈波澜,禅门的“禁语”制度,实在是斩断这种虚妄声音的利剑,以前文殊师利在众人中保持沉默,维摩诘称赞说“这是真正进入不二法门”,耳根不再追逐外界的喧闹,内在的寂静才能显现出来——那无声的惊雷,才是法音的真正鸣响。

图3片1.jpg

所谓“修哑”,不是喉咙舌头不能发声而喑哑,而是停止言语的造作,心念常奴役言语,不是自我夸赞诋毁他人,就是妄语绮语,编织出层层我执的网。百丈怀海禅师说:“修行常要远离言语。”沉默价值如金,就像截断意识洪流的堤坝,言语停止之处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没说出口之前的“那个”,是心的活动还没产生时的本来样子,是言语断绝之处的般若之光,所以“贤圣语,贤圣默”。

所谓“修瞎”,不是眼睛失明而是停止对色相的执着,世人一看到色相就产生爱憎,美丑好坏都能引发内心波动,洞山良价渡河时看到自己的影子而开悟,不是影子美而是看到了“渠今正是我”这种实相无相的状态,当眼根不再被虚幻的色相迷惑就能看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的实相,这个“瞎”其实是能穿透表象的慧眼开启了。 

当今社会心的过载远胜过信息过载,屏幕滑动追不上念头生灭,满耳喧嚣盖过心跳节奏,禅门“修聋哑瞎”恰是感官的急刹车,助我们的心回归当下:做事时不追逐弹窗标题、如农人耕耘不闻街市喧嚣却能听见作物拔节微响,便是“修聋”;与他人相处时不急于表达、转而静静倾听、似檐下石佛默然含笑不辩不言,便是“修哑”;见镜中自己不纠结容貌美丑、只觉察眼神状态、像画师泼墨不拘色彩浓淡反能照见山水气韵,便是“修瞎”,这并非与世隔绝,而是以收摄六根笃定内在,于纷扰中安住本心。

古刹深山里是从来没有这条路的,这条路就在日常的一言一行里,不用刻意闭目塞听,感官接触外境的时候多些觉察、少些攀附就好,这样哪怕处于感官喧嚣的洪流当中,也能像定海神针一样守住内心那片平静、不被打扰,这片平静之中没有聋者的闭塞、没有哑者的憋闷、没有盲人的蒙昧,只有完全的清醒,清醒地知道自己在看、在听、在说,却不被外界牵着走,这时候就会发现所谓的“逆行之路”,其实就是回归本心的捷径,被“修”去的只是蒙蔽真我的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