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有情与蕴处界
2025-08-29
以蕴处界来进一步分析有情的身心构成。常闻“我”是五蕴和合体,又知五蕴包含色、受、想、行、识,那实际中各蕴又是怎么在有情人类身上体现的?以及了分析这些的目的是什么?义理术语好比一块块木板材料,主要是要用这些木板材料来搭船过河上岸。
“五蕴”又名五阴、五聚、五众,同类别积聚之意,是一切有为法的五个类别。其中色蕴是物质基础,其他四蕴是精神活动。
色蕴指占空间会衰坏(变碍性)的有形物质,总的说是我们的身体和能感知的物质世界,会遮盖真性。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是地水火风四大。外界的高山平地(地)、大海川流(水)、艳阳日照(火)、风涌气流(风)是无情器世间四大的显现,那有情肉体假合之身是怎么体现四大的?《宗镜录》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人平常生病的本质是四大不调,骨骼关节问题属地大失调;血管堵塞,身体水肿属水大失调;肠胃消化不良,高烧低烧属火大失调;呼吸系统问题属风大不调。当四大分解时也意味着生命的衰亡,即风散气息止,火散体温灭,水渗便失禁,地解躯体朽。由此可观色如聚沫虚幻无常。
受蕴,谓三领纳,冷暖涩滑触于身体生苦、乐、舍(不苦不乐)诸感,会遮盖真性,即舒适就喜乐,不如意就排斥厌烦。由此可观受如水上泡短暂易逝。
想蕴,通过认识外境后,执取青黄、高低、怨亲、苦乐等相,心摄取境相对物体安立名言概念,会遮盖真性。如听到“梅子”口中会自动产生津液,这是想蕴根据以往的经验,运用感觉和知觉等心理及生理而产生反应变化,属虚妄暂有现象。而对境取相所安立的名言概念会随时间的推移,文化程度的高低,及经验的累积发生改变,由此可观想如春阳焰摇摆不定。
行蕴,迁流变化,造作之意。依虚妄缘造有漏业。通俗来说,人是多变的,其多变取决于念头的多变,举一个常见的生活例子,本来答应要借钱给对方,回去后追忆了对方曾经的种种薄情,第二天就改变主意了,不要说第二天,人前念后念刹那生灭,由此可观诸行如芭蕉虚无中实。
识蕴,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亦名心意,是藏诸业种的阿赖耶识。依根而生,无独立性,由此可观识如幻事蛊惑有情。
从五蕴的分析来看,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变化不定,所以五蕴构成的“我”就不是永恒、独立、有主宰性的,《杂阿含经》言:“知色不住,受不住,想不住,行不住,识不住——于一切法心不染著。”于一切法心不染著也是此文分析五蕴的目的,像生活中这些“为何失败的总是我”、“她为什么不爱我”、“你是我的”等偏激想法,都是揪着“我”不放,太过自我其实也是内心脆弱的表现,因为这个“我”渴望时时刻刻被关注,被重视,被关爱,其次也是内心匮乏的表现,因为匮乏才不停对外索取。明了五蕴合和之理能销弱自我观念,除了淡化执念外,还让内心更强大丰盈而不卑不亢。
十二处(十二入)的“处”谓生长之义,指六根六尘结合能生六识,它是认知发生的根源处所,包括内六处和外六处。内六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属于感觉器官。其中前五根是物质色法,最后一根“意”则是思维心法。外六处是六尘(六境)色声香味触法,而“尘”能污染情识和真性。凡夫眼观形色起染爱、耳听音声喜忧转、鼻嗅气味香追逐、舌尝味道贪其好、身触外境生苦乐,意随法尘意识转。
在十二处的基础加上由此产生的六识就是十八界。六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识”有了别之意,当根尘识三者结合后有情就产生了认识活动而万法俱起。这个分别之识一加,本来纯粹的事物就变得不纯粹了,比如我们看到彩虹,会在意识分别下幻想出其他的一系列信息,像“这次的彩虹真美”、“看到彩虹是不是运气要变好了”、“能不能不要那么快消失”、“上一次见到彩虹的时候某某在旁边,如今各在一方好伤心”等等,种种妄想让我们忘了这最初只是色尘与眼根结合产生的眼识,即视觉效果而已。
“眼见色不取相,取相即是想业。”——《成实论》
了解完蕴处界,在日常生活中,有情可以运用它来感知训练,也就是对“触”的有意训练,以此突破感官欲望,解开贪染的束缚。如在用餐时,咀嚼感知食物的软脆和甜咸区别,而不起“这个好吃,我要多三勺”之念;在舒适的空调房里,感知微风轻抚肌肤的触感,而不起“我不想出去上殿”之念......不起念不是抑制念头,而是清楚自己起什么念并及时做出调整。
之前讲无明是苦的根源,而蕴处界是对无明生起的剖析,它如同放大镜一样,可以观察有情人类细微的心理变化,它也是对“我”的分解,把组成“我”的零件一一拆落,也就找不到“我”的存在,那么对老生常谈的“无我”和“我执”也就明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