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 独处
2025-09-03
我们很少有与自己交流的时间,总是被先进的科技产物占据着自己的思想,看似是自己一个人的自娱自乐,实际上,还是被其所控,不能自如的生活。所以人格外的需要独处,需要看清自己,分出一个第二视角,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人一旦看清自己,恐怕没有勇气再去评价任何人了。
这世界真正能困住我们的,从来都不是别人的眼光与偏见,而是自己的心。杨绛先生说:“我已经没有兴趣给每个人留下好印象,你所见即是我,好与坏我都不反驳。”有人的地方就有复杂,毕竟都是带着无明习气在处世。很多人因为交际伤痕累累,甚至退隐菩提心,其实事情没有绝对的正确,只有业力与视角不同,与其纠缠消耗其中,不如转移注意力,转换心态。因为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那个真正接收的人,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去听一场雨,看一场日落,感受风吹树叶的治愈声,风抚摸肌肤的温度,脚踩大地的触感,生命之大美总在无言处。常与万物精神相往来,用这种方式保持并提升自身的能量。无论是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还是崇山沃野,大江大河,只要心不用力,我伫立的地方,就是我清欢的国。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的走过这个世界,生命无疑不是一件赏心乐事。
被纽约时报称为世界素食料理家的韩国静观师太,她的独处方式是种菜,摘菜,做菜,并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完全融入道中,每一道菜品中都展现着自己的心境。她说“我是像这样充分利用一根黄瓜的,黄瓜如我,我如黄瓜。我亲自种植它,并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她把这一切叫做——顺其自然。
独处是一份心境,无论何种状态下都能做到寂静清欢,是一种由思想带来的挥之不去的气质。在人群中可以一眼识别的真正圆融的独处者,他周围笼罩着慈祥,娴静,舒畅,睿智,淡定。这种独特的气质是由高质量的独处观心带来的,他们可以身处闹市,可以被人群包围,但他有自己的一份心境,依然可以做到寂静清欢,与环境相和谐,环境影响不到他的清净圆寂。
而寂寞是迫于无奈的一种虚无,一种焦灼,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它是一种病,药方就是人群,是喧闹,是社交,而且再多的寂寞群体也逃不出寂寞。所以人是需要独处的,因为人在独处的时候,这份悦己的内在自由会还你一个真实的宝藏的自己。
独处者的周围并不缺少人群,相反只有独处者才能拥有弥足珍贵的道友。道友不是玩伴,不是聊天搭子,不是捧哏,不是寂寞的慰籍者,不是精神的庇护所,不是因为任何功利原因搭建的人脉,不是扎堆闪现的人群,更不是跟班。道友无功利之用,无索取,只是单纯的奉献提携与指正,让你拥有了一种精神上的默契感,她如空气,如水,并不时常想起,但却无处不在。
人与人之间需要宽阔的领土,正如两个国家的边界,需要一段中立的地带,所谓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保持一份淡淡的恰如其分的距离,来保持初见时的美好。
当你觉得余味苦涩,请相信,一切皆有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