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佛法的试金石

2025-09-07

很多人都玩过一个叫做“传话”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即是只有短短几个字,只要经过几个人的嘴,就可能和最初那句话的原意完全背离。于是就有人联想到,佛陀入灭之后,当时印度都不存在文字记录,经文都是靠口耳相传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千五百多年之久,加之再由梵文翻译成各种语言,如何确定我们现在听到的就是真的佛法呢?这应该是不少初学佛者心中的疑惑。

其实在佛法中有一很重要的教义内容,我们用它来判断一种说法是否正确,是否合乎于真理,这一重要教义即——三法印(或四法印)。符合三法印(或四法印)的,即为正法,不符合三法印(或四法印)的即非佛法。

印,印鉴,是用以鉴定事物真伪的信物。《明清帝后宝玺》中说:“无玺书则王言无以达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此秦汉以来之事也。”可见自古以来,“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法印也是同样的意思,能以此来鉴别佛法的真伪。

法印在传统道教中指的是道教的法器,印面上刻着具有道教含义的文字,甚至有的还刻着符文。佛教中的法印不是实体印章,它指的是几个佛学最根本思想内核。它们是不可动摇的究竟真理,不仅说明宇宙人生生灭变化的现象,也阐释着诸佛寂灭无为的解脱境界,可以含摄一切世出世间之法。

微信图片_20250906185228_210_9.jpg

“三法印”可溯源至《杂阿含经·第262经》“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长阿含》及《增一阿含》在其基础上增加“一切行苦”,并称四法印。

佛陀是一切智者,他知道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新生的事物不断涌现。所以归纳出“法印”的概念。后人但凡遇到远古时代没提及的新现象、新理论或新思想,又想判定它是否符合佛法真意,只需套用“法印”加以对照即可一目了然。三法印就像一条准绳,能起到佛法“照妖镜”的作用。

然而三个法印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它们作为一条完整逻辑线,贯穿了佛学系统思想和实践始末。

第一法印:“一切行无常”,即“诸行无常”。“行”,指的是一切有为法。佛教认为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所有因缘而生、有因有果的法,都称为有为法,也叫做“行”。轮回中一切事物并非永恒存在,都仅仅是“因缘和合”下的短暂现象。因缘条件具足了,事物就存在;因缘条件不具足了,事物就随之改变或消失。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并没有我们所期待任何堪称永恒且稳固的结构存在。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永恒存在,一切都处在时刻变动之中。这种无常变化的特质决定了事物存在的虚幻性。

第二法印:“一切法无我”,也就是“诸法无我”。“我”其实是一个很难描述的概念。我们看似有四肢、有躯壳、有感官、有思想,仿佛是一个确切存在的实体。然而,手并不能代表“我”,脚也不能代表“我”,感官思维更不能代表就是“我”。“我”其实跟所有事物一样,也只是一堆元素的临时排列组合。这个被称为“我”的组合,同样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有因缘就存在,没有因缘就转变甚至消失。从微观的细胞代谢,到宏观的生老病死,“我”其实从未停息,时刻都处于“无常变动”中。

这其实是一个人尽皆知,但谁也不大愿意接受的事实。为逃避生命真相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人们通常会采用“鸵鸟心理”,用逃避的方式去暂时无视“我”随时都会崩坏的现实。更妄想能够打造出一种“坚实存在感”与之相对抗。人类为了实现这个疯狂的计划,拼命攫取各种事物堆砌在自己周围。如拼尽全力获取财富,绞尽脑汁想拥有更高的权力和名誉,建立起貌似坚实的物质精神堡垒,试图用这些外在的装饰品来填补自己内心的不安,以营造出幻想中的安全感。然而,这种行为就如同在沙上建塔,越是努力堆砌,越能感受到根基的脆弱。尽管我们如此努力,这一切终究没有什么用处。因为在“无常”的铁蹄面前,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幸免。拼尽全力抓到手的一切却总在不停分崩离析。“我执”拼命营造的可怜梦想,在现实无情的冲击下屡屡受挫,从而让人陷入更深的绝望和执拗中。于是无可避免的,必然引发了一轮又一轮更疯狂失控的攫取。如此下去,事情越搞越糟,情况越拧越紧,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就演变成了我们常说的现象,而且人们置身其中,苦不堪言却无法自拔。其实只要稍微跳出来,以第三视角客观地对整件事加以审视,我们就立刻能发现其荒诞性。无论是“我”,还是“我所拥有的”,都不过是永恒变动中的短暂现象罢了。

第三法印:“涅槃寂灭”。通过不断修行、逐渐达到减轻烦恼。认识到事物的真实本质,摆脱执着和妄念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如实觉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之真实,便能证得不生不灭、寂静安乐的涅槃。

众生流转生死的主要原因无非是执常、执乐、执我。所以唯有通达三法印,推翻内心的三种执着,松开精神上的束缚,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以此三法印来作为判断教法真伪的“试金石”,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具备择法慧眼,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言论中保持清醒,不被相似佛法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