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针不在针
2025-09-08
放假前,师父给我发来个链接,说是学中医扎针的针法理论课程。起初点开看时本没太在意,直到看见课程简介里那句“愿人人知医,天下少病”,心里忽然动了一下,这话听着简单,但真的要发大菩提心才能说出并实践这句话。
在师父的邀请下,线下为我们指导教学的这位老师也非常发心,带着我们经过连续五天的理论跟实操的双重结合实践。开课那天,早早坐在教室里,见着讲课的老师,是个看着精气神十足的老者,说话声音洪亮,字字扎实。他说自己之前也是因为受病痛的折磨,到处求医问药,也见多了形形色色的病人因病痛束手无策,后来接触到这套针法,这套针法本来是家族单传的,后来疫情时期这位传承者想着不光是自己会就算了,更想把这门针法弘扬开来,让普通人也敢伸手治病,而不是局限于只有自己能治病就好了。于是这位老者在自己的病治好了之后,也就发心学习弘扬这套针法。这些话虽然听着朴实无华,但倒比那些玄之又玄的理论更让人信服,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就像其实不光是中医,佛教也讲师资相传,有传承说明你不是胡来的,不是瞎扯的,是有依有据的,是前人实践可行的,这样这根针扎下去你也是有底气的。
当时我们五天的课程安排是上午学习理论,下午进行实操练习。在头一天练习下针时,我捏着银针的手就是下不去,总觉得那针尖重得像块石头,但当第一针在自己身上下去之后,其实也就可以了。因为对于未知的总是怀有恐惧是很正常的,每一个第一次无非就是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当第一步迈出去,发现自己其实也是可以的。从第一天的只敢在土豆上面下针,到最后一天我们可以相互在胳膊腿上找穴位试针,其实也就才过了五天。
这两天每次练习时翻书翻笔记,就会想起老师反复说的“针不在针,而在于在感”。我在刚学习的时候总会陷入一个死胡同,为了找对位置、用对力度,像修机器似的对着图纸拧螺丝,可这段时间练下来,才慢慢品出点意思。有时明明扎准了穴位,患者却说没感觉;有时稍微偏一点,反倒“感”到了扎到地方的酸麻胀痛。就像俩人说话,不光要听清字句,还得懂那语气里的意思,“医者和患者,得在一个频道上”。
这让我想起中医里常说的“整体观”。西医看病,常把人拆成一个个零件,心脏是心脏,肝脏是肝脏,哪里坏了修哪里。可中医的治病思路却不这样的,中医认为人是个圆融的整体,身体只是载体,是最低层面,往上还有精气神上的能量传导。讲的是遵循自然法则,顺应天时,不光是对身体器官上是一体的,阴阳和合,还有天人合一。那么从“针不在针,而在于在感”这句话来看的话,我认为医者和患者也是统一一体的关系,如果用佛法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就是宇宙万法皆是由我们一念心显现。就像这个针法的核心就是在医者在给患者扎针的时候,不光要引导患者去“感”患处的症状,医者也要去“感”,那这个感其实就是要医者与患者“感”为一体,这样才能“感”得到。
就像老师上课演示的时候也有说到:一个穴可以是所有的穴,一个穴可以治全身上下所有的病,没有哪个穴不是哪一个穴。针不在于针而在于感,咸心为感。也正因为我们都是一念心,所以我们才能感,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心能转境则同如来,心随境转生死凡夫。就像一个穴位能当所有穴位用,不是说位置不重要,而是当医者和患者的心气合到一处,那点酸胀麻重就能顺着经络走,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就像水往低处流,自然而然。
五天的课程也很快转眼就结束了。在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五天课下来,有人记了满满一本笔记,有人总琢磨着怎么找穴位找感觉,有人偏爱琢磨病例里的经络走向。这让我想起佛经里说的“众生随类各得解”。就像同一条河,有人舀水浇田,有人坐船渡河,有人就爱听那水流声,说到底,都是从这河里得了自己需要的东西。
想起刚上课那会儿,连针都不敢碰,如今竟能对着常见的症状,试着找经络下针了。这变化,不光是手上多了点功夫,更像是心里开了扇小窗。以前总觉得看病是医生的事,现在才明白,“人人知医”不是说人人都要成大夫,是说每个人都该懂点自己的身体,知道冷热酸甜里藏着的信号,就像老农懂庄稼,渔民懂水性,那份懂得里,藏着最实在的敬畏。
针还是那根针,可握着它的人,心境不一样,效果也就不一样。这大概就是我这次学习最大的收获吧,扎针看似调的是身,其实修的是心。心能跟着感觉走,不慌不忙,不偏不倚,那点“感”就接上了,不光是医者和患者接上了,更是人和自己的身体接上了,和周遭的天地接上了。就像风吹过湖面,总得有涟漪,那涟漪不是风动,不是水动,是仁者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