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浅谈爱
2025-09-11
不断索取的小爱是凡夫自私的贪染之爱,为苦因;愿意给予的大爱是圣者无私的善法之爱,能自在。此文主要浅谈凡夫染著之爱。
在时间的长河里就能看到这种爱染表现,像人对过往人事物的执恋,又对未来的欲求,从中滋生的种种烦恼,形成三世爱染。而情爱的运作离不开这四种条件,首先是“于自体”,即以自我为基础;其次自体对物或人有靠近和拥有的想法,称为“亲昵”;然后是“藏护”,想占为己有,惧怕消失;从这里已有被系缚之象,似胶漆黏附;最后起希求心,渴求后续不断的悦感。
再从空间方面看,人以自我为中心再贪求于外部环境,形成了“自体爱”和“境界爱”。自体爱(我爱)是色境和人心的合和体,离不开我执,是情爱的根本,表现为自尊心强烈及对自身的爱护,有本能的求生欲。而境界爱(我所爱)是从自体延申出来对外境人事物的执取贪爱,如对我的房子,我的眷属,我的名声,我的爱好等等。当境界爱得到满足时又会影响加深自体爱,比如获得追捧赞美时,一动心就感觉自我良好,又如生意失败了,身心会感到惶恐焦虑不安等。
把时间和空间放一起,从现在未来和所爱境地来看分为四爱:爱、后有爱、贪喜俱行爱、彼彼喜乐爱。其中爱和后有爱属于自体爱,即对现在自我的贪恋和对未来生命延续的渴求。后两者的贪喜俱行爱和彼彼喜乐爱属于境界爱,分别指对当前拥有的事物沉浸享受迷恋,和通过计划或想象在未来得到某物和去到某个地方时产生的无实快感。在生活中,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现象,沉迷于购物频道,通过在不停刷览中想象着已经拥有时而产生的快乐也是彼彼喜乐爱。
除此之外,经论中也会说到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欲爱”是凡夫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的执藏防护,耽着爱染,属于境界爱;“有爱”即对自身存在的执恋,属于自体爱;“无有爱”倾向于断见,消极的生命虚无感。
以上分析的自体爱和境界爱略带否定观,这里可以提一下另外一种新观点。从社会人群常见心理情绪和对治舒缓实操来看,日本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水岛广子的《自我肯定的奇迹》一书中,表示适当自我肯定非贬义,而是意识原本的我很好,即自体爱是稳定内心安全感,自我接纳和肯定自身价值的能力,是健康的人格,因自爱而爱他,因爱他又可从对方提供的情绪价值中,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丰盈个人身心,在可操控的情况下,它又能成为缓解压力,焦虑甚至抑郁症的治疗方式,这听起来是积极向上的。
当我们已了解万物的本质,那对同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可以参考采纳的,并根据实际情况把它转为我们调整身心的有益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