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扫帚归尘处 尘埃放光明

2025-09-20

佛法的本质不是让人脱离现实,而是从现实觉悟,复归现实之用。生死、病痛、烦恼等问题十分残酷,所以好好修行特别现实。若以青春为线,织就一个莫须有的乌托邦之梦,想必谁也不会甘愿。用感性来对待现实,必定会有挣扎。但用理性来看待自己的信仰,踪迹则会变得更加安稳。依靠世间法,走遍天下也难求心安,然而只有依着佛法,才能让心灵找到真正的归宿。    

基于对生死轮回的了解,对修行解脱的向往,尽管有时候会苦、会痛、会不舒服,但也不会失去修行背后的意乐心。情绪不管如何折腾,甚至快要翻脸,但只要冷静下来,就知道没得选择,更无余道,就又掉头返回。带着这份坚定,披荆斩棘,过五关斩六将,理解并接受甚至乐于这个过程所产生的逼迫。即便心怀超脱尘世之愿,身上却透出对世间法的迷失,如此所追寻之物,终成戏论。    

我们一直认为完美才是答案,这个世界本就变化无常,所以追求其中的完美只会自找麻烦。拥抱现实就会被现实奖励,违背现实就会被现实惩罚。对于环境抑或他人有要求等同自寻烦恼,很多时候,痛苦是来自与现实的对抗。作为凡夫,就是烦恼和业的组合。一旦对外在的人事物有要求,没完没了的是非随即接踵而至。一切智的佛陀曾告诉我们,要学会离相与慈悲。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计较,放下对环境、人事的要求,心就能离相,如此这般,自己即不容易受外境影响。  

  

图片2.jpg

应该二字看似理性,却往往在无形中成为心灵的枷锁,情绪的刀锋,这是我执的另一种狡猾的表现形式。我们常常想以此来困住自身周围的人事物,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舒适安全感。然而根本没有事情本就该怎样,若强行如此,唯是一厢情愿地让世界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运转,结果只能徒增无力与不安。因为世界的运转,从不遵循个人预设的剧本。事实上,认为事情本该这样就是一种深重的无明。世间万法本无应该,一切皆由因缘和合而起。一旦放下应该,心即如解冻的溪流一般,柔软、清净。   

接纳是对治苦痛的良方。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现实所有的不如意,但这并不是一味地被世俗之流裹挟。有时自己的困局并非山穷水尽,而是受困于自己放不下的执念,难以自拔。如事情进展中难以跨越的瓶劲,对过去的念念不忘,对未来的焦虑不安……都能将自己囚住,而且越挣扎,越用力,却越在投喂痛苦。凡所抗拒的都将继续,凡所接纳的才会消失。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像流水一样,遇到礁石会转弯,遇到大海会融入,遇到小道会分枝,倘若一味强制直行,只会头破血流。   

处在顺境当中,我们会很舒服地泡在幻相之中,不想醒来,而真正的智慧往往从痛苦的裂缝间悄然萌生。所以要以苦为师,因为苦能暴露自己对生死幻相的执著,激发自己对轮回的出离。一旦不再逃避痛苦,而是愿意面对它、接受它甚至穿越它,就会发现所有的苦都因我执而起。痛苦不能强行压制抑或抗拒,只要感到痛苦,背后必定藏有某个执著的念头。然而痛苦如同纸老虎,并非想象中那般可怕。真正的空性不是一句口头的无我、皆空,而是亲身从痛苦的最深处穿越出来,就能发现它的虚妄,从而做到放下。  

由《阿含经》可知,苦谛为根基,若离此基,后面的集、灭、道三谛则如空中楼阁,无有是处。而我们总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解读这个世界,一厢情愿把假相当真进而美化。却不明,追求那些许刀头蜜之幻乐,竟会带来割舍之患;遭遇那虚而不实的患苦,却受尽折磨。殊不知,诸缘起法无不显示无常、无我之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们不能从现实抽离,另外再去寻求一个自己所谓的解脱。四圣谛的精髓即是在苦乐交织处,照见真现实。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此揭示诸法无常、无我、寂静之本质。又神会禅师曾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可知万法皆具佛性,即一切法都是佛法。众生因未能彻见诸法实相,攀缘执著,情想无涯,从而诸苦丛生。因此,我们要懂得善观这一切苦乐背后的虚妄性,进而开启佛法的智慧之光,来对待现实。如此,生命即能处处显发本具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