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蝉鸣未歇 华严道场不散

2025-09-22

夏日的蝉鸣泼天而下,它们的旋律在酷暑中回响,编织成一曲持久的交响乐。炎热难耐,于佛法中寻清凉。九旬禁足安居,大众虔诵《大方广佛华严经》,同游华藏世界,共入毗卢性海。

《华严经》被认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观的介绍,其内容浩瀚巍然,被誉为“经中之王”。

当年佛陀于菩提树下成道,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被称为“华严境界”。佛陀不离菩提道场,三七日在禅定中上升到忉利天、帝释天、夜摩天、兜率天等等不同层次天界,为界外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解释无尽的法界,阐述成佛的经验。“四十一位”不是说只有四十一个菩萨,而是指菩萨四十一个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等觉共四十一位。每一阶位有恒河沙数之多的菩萨,他们是《华严经》的听众。因为南阎浮提的众生根机浅薄,无法受持这部经,所以这部经被当时的听众之一——大龙菩萨汇集起来,珍藏在龙宫中,等待具足机缘的取经人。直到龙树菩萨降世,大龙菩萨将其请到龙宫,开七宝藏,发七宝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上妙法授之龙树”,其中就有《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经》在龙宫里面有三本:上本、中本、小本。古印度记载经典是以“偈”计算的,一偈有四句。据描述,《华严经》上本的篇幅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也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菩萨从龙宫带回的是下本。据《大唐西域记》中说,在于阗国南遮俱盘国山中有此全本。

微信图片_20250921193506_397_9.jpg

今日中国流传的《华严经》译本有晋译六十卷、唐译八十卷和唐译四十卷。佛驮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华严》是最早的译本。西晋,支法领从西域于阗首次取回梵文《华严》残本三万六千偈,但是无人能翻译。直到东晋义熙十四年,佛陀跋陀罗(觉贤三藏)将此梵文版译成六十卷汉文,也即《六十华严》。

距《六十华严》面世两百余年后,唐朝武则天时期,女皇从西域请来实叉难陀,在长安译出了《八十华严》,比《六十华严》多了九千颂。大约在695年,实叉难陀在洛阳的大遍空寺与菩提流志、义净大师一起翻译《八十华严》,历时四年,此本增加到五十三万八千多字。《六十华严》只有八会,《八十华严》增加到九会,两个版本一共相差一会五品,唐译文更加详细,品目上分得更细。武则天阅览了《八十华严》之后,非常欢喜,御笔题就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八十华严》距今也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唐朝德宗贞元年间,乌荼国王向唐朝进贡了一部完整的《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般若法师将其译成四十卷汉文。《四十华严》其实只是前面二种译本里面的一品,叫“入法界品”。《六十华严·入法界品》,其实是从四十四卷开始的,一直到六十卷,一共用了十七卷来阐释。而《八十华严》是从六十卷开始到八十卷结束,一共用了二十一卷的篇幅。般若法师翻译的“入法界品”一共有四十卷。般若法师翻译《四十华严》也用了三年时间,距此前《八十华严》翻译的时间接近一百年,距今约一千两百多年。后期澄观大师把这二个版本进行了融合,取《四十华严》补《八十华严》的不足,最后形成了八十一卷的《华严经》,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华严经》就是八十一卷,相对来说是目前存世最完整的版本。

《华严经》这么浩瀚的篇幅,究竟在描述什么?整部《八十华严》一共七处九会(39品),通俗的来讲,可以理解为是佛陀在七个时空所做的九场演讲之汇编。经中的重点可概括如下:第一,《华严经》描述了成佛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能了达万物的终极真相。有别于部派佛教认为“一个世界不能同时有二佛”,《华严经》中提出“十方成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品》指出人人皆有成佛的潜能:“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如来的智慧,与佛无异,只因妄想执着而未能显现证得。凡夫的“佛性”被烦恼障蔽,像宝珠蒙尘,通过修习可重现光明。第二,《华严经》中描述成佛并非易事,阐明了从凡夫到成佛的果位需要圆满哪些行愿,可以说是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修行通关攻略。大乘菩萨行者从初发菩提心到修行圆满成佛需经历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第三,《华严经》在“佛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三界唯心”的世界观。认为人所经历的外部世界,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中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第四,整部《华严经》的精华《入法界品》,通过善财童子参学修行的案例,详细展现了菩萨十地等十阶次理论体系下的实证历程。在该品中,善财童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后,为得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在文殊菩萨的智慧光芒照耀下,他踏上了波澜壮阔的求法之路,从庄严幢沙罗林出发,次第南游,出入王宫深院,探访市井民窟,直面刀山火海、百城烟水,历经千难万险,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位善知识都传授给他独特的修行法门。这些善知识身份各异,却都以非凡的智慧,为善财童子开启了一扇扇通往真理的大门。最终善财童子在普贤菩萨处证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圆满成就。

窗外依旧热浪蒸腾,而布萨堂内悠扬的诵经声却如同偶得的一缕清风,轻轻拂过众人的心田,让人心神为之一静。当下一念觉照,十方世界即在眼前这树影斑驳、虫鸣鸟叫、人声熙攘之中,圆满显现,光华灼灼。蝉鸣未歇处,正是无尽华严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