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 心近 佛近

2025-09-26

世人总在寻访佛迹,有些人觉得要在大雄宝殿的佛像跟前焚香叩拜,或者前往那香火缭绕的名山古刹方可觅得佛陀的踪迹,有的人认为非得在晨钟暮鼓之际钻研那卷轴浩繁的经文,进行禅定参禅方可触及佛法的核心。但在诸多时刻这种向外探寻的执拗反倒将人拖入迷局——佛绝非具象的存在,既不是供人瞻仰的塑像也并非需靠双脚抵达的圣地。它远近如何从来仅由一颗心和觉悟契合到何种程度,还有慈悲之心来决定。

事实上佛教绝非脱离生活的玄奥学说,反而是能够融入日常点滴之中的智慧,它藏在每一种克制的情绪中:与人产生分歧时不要急在反驳,而是先试着换位思考让争执能够化解;它藏在每一种主动的退让中:面对利益冲突之际,并非一味执着在输赢而是怀着宽容之心甘愿退让一分,它藏在每一次对自我的审视中:当埋怨之情在心中滋生时,能够及时给自己敲响警钟而后将思绪转向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察觉到自己对他人怀有偏见之际,能够主动摒弃执念,奋力以更为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世界。

佛近.jpg

每一件生活里的小事无需刻意去追求“修身养性”的形式,也不必非要强求“悟道”的捷径其自身本就是心灵的修炼,晨起时,对家人的一声早安,便是温暖;工作中,对同事的一份体谅,便是合作,在路途之上朝着陌生人展现出一抹微笑,这便是善意之举——诸如此类看似细微的举动,皆在拉近和佛的距离。  每个人心中那未被世俗磨去的善念里,那未曾泯灭的清净中,那依旧愿意相信困境中存有美好的赤诚间,佛从未远离,在黑暗里头恰似灯火一般,不必东张西望地去寻觅灯的位置,仅仅点亮内心的那一盏便行。身形之佛亦无需向外探寻,仅以慈悲与觉悟之心便能唤醒,若一个人可达成在顺境时不骄纵,在逆境里不抱怨在平淡之中始终坚守善意这便是圣人的境界所在了。这一路无关仪式身份与境遇,只关乎一颗心是否一直向着光明与温暖。

“如何离佛更近”这是世人常询问的,而答案其实早就隐匿在内心之中:不必奔赴远方去朝圣,只需让内心多一些柔软少几分坚硬;外在仪式不必有,行动上多一分善意少一分恶意即可,不必执着在虔诚的表象,只需让念头多一分觉悟少一分迷惘,内心的恬静自会悄然浮现。纵身处市井喧嚣心若向佛亦如在灵山脚下,若心有佛,即便过着平常日子也能在点滴里践行佛法的真义,这便是:心近,则佛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