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师资相摄 佛法薪传

2025-09-27

无论是在经典著作中还是祖师的教诲里,都反复强调师徒之间依止和传承的重要性。然而,许多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网络时代,我们其实只需坐在家里,就能一键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讲经法师们的视频和讲义。我们可以像逛淘宝一样的想听谁的就听谁的。那为何还需要依止师父学法呢?

《四分律》中将师长分为出家、受戒、教授、受经、依止五种阿阇梨。师资相摄中的“师”,主要指的是依止师。一旦被请作依止阿阇梨,除非中途舍弃,有效期将持续到依止关系结束。而和其他四种阿阇梨的关系则仅仅是短暂的一席作法而已。《行事钞》中说:“行德三种:一简年十岁已上,二须具智慧,三能勤教授弟子。”三种德行,缺一不可。

《摩得勒伽论》中说,选择依止师时须慎重。最关键的是要观察这位依止师能否让我们的善法增长,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的法身慧命。而当代很多人拜师时考虑的这位师父是否有名气、有钱,甚至长得是否好看,显然与修行并不相应。《伽论》当中还为我们做了更周全的考虑,提醒我们不要光靠自己观察,还要询问一下周边的人,看看这位师父是否持戒,是否有能力、有智慧教导弟子等等,在各方面都了解清楚之后,确定没问题了再去请依止。选择依止师的过程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轻率盲目地做决定,而要深入去了解考量。总之,善知识是有明确标准的,并不是谁都能成为别人的善知识。师父的见地、戒行和品德关系到弟子进入佛门后,根能否扎稳,这相当于是弟子的入道根本,所以在选择依止师的时候应慎重。因为对于修行人来说,善知识是能引导我们修学增上的良师益友,是佛陀涅槃后,众生修习佛道的大因缘。

微信图片_20250926223245_447_9.jpg

在建立如法的师资关系之后,师长要肩负对弟子佛法上的教导、行为上的监护和生活上的供给与关爱;而弟子则需对师父的言教依教奉行并在生活中奉事师长。身为师长,内心要像慈母一般,充满无限的慈悲和关爱;外在却要像严父那样,表现出相应的威严,令弟子心生敬畏。对于犯有过失的弟子,师父要苦口婆心地劝说,一次无效就再说一次,直至让他真切认识到自身错误,痛改前非。教育是对心行的引导,不是强行灌输什么,所以方式方法特别重要。佛教强调应机施教,作为师父,不能把某些标准一厢情愿地强加于弟子,必须根据弟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对他最有利益、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如果出于个人情绪任意责罚弟子,就大错特错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难怪元照律师在《资持记》中也感慨说:“然言之甚易,为之极难。若不怀嗔,安见诃责?虽云世有,何尝见之?苟自识心,不如抑忍。”虽然真正如法很难,但至少要知道标准,能做多就做多少。

前些时日读《净心诫观法》时,偶然读到宣祖写给其弟子的一封书信,字里行间都让人强烈感受到师恩如山:“告慈忍:父母七生,师僧累劫,义深恩重,愚者莫知。汝始入道,方复别师,旦暮念汝,汝思吾否?彼若依止得好人,日夜有宜,如无善匠,心何所寄?”宣祖对于刚刚进修圣道就离开师长的慈忍说,既然你已在佛陀座下出家受戒,就要时时警觉,一刻的失念,便会长劫受苦。“今时末法,众生心薄,背恩绝义,易厌师僧。乐独游居,适情自在,恐不如法,堕于恶道。无那缠怀,撰制斯诫,略述近标表宣人事。”在宣祖所处的唐朝时期,众生就已心性凉薄,常常忘恩负义,容易厌弃师僧,沉湎于独居放逸的生活,每天任性游荡。所以宣祖写这封信是为了告诫弟子,并为其阐述为人的道理。宣祖说许多人只求学问广博,但却不想广为实践,只想着能因学识渊博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追逐浮华的虚名,不顾智慧的良言,忘了观照身心,却觊觎不正当的名利。这样的心行,难免落入三涂恶道,终无出离的希望。修道最难得的是“快行”,而不是“快读”。所以,修行要从五停心观入手,再转入灭除烦恼的究竟圣道。“今此诫者体无华巧,愍汝情深,指事约勒,又恨冐沾师首,愚于教训。故遣苦切入心之语,如对面言,成汝道行。既自知已,转教同学,及余智者。”这一席告诫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为人师长的苦口婆心。宣祖列举了一些事相来略加约束劝诫,希望这些苦切入心的肺腑之言,就像当面对慈忍言说一样,能够助他道业成就。

“师资相摄”意指佛教僧团师长与弟子之间,互相资益、护持。师长以法教授弟子,弟子以恭敬供养师长,二者互为资助与依归。此相摄是互动的,不仅是师对弟子的护念,也包括弟子对师的奉事与回报,形成如父子般亲密互信、敦厚劝勉的关系,不但护持个人修行,也使佛法能代代相续、不坠不坏。透过道义、生活的全面密切合作,使学人持之以恒,日新业进,最终德行坚固。师资若不得其道,彼此疏离,将导致佛教内部凋敝、法轮不转,正法不彰,所以格外强调两者不可轻忽。因此,“师资相摄”一法不仅是僧团修学的根本规范,更是佛法住世、永续传承的关键机制。只有师长敬业、弟子敬师,互相敦勉,互相资成,方可令正法长存、佛教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