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秋燥里 邂逅《猫心经》与菩提禅思

2025-10-19

今年的“秋老虎”格外缠人,眼见过了寒露,可太阳依旧将地面烤得滚烫。与同学去清凉的图书馆学习,偶然间瞥见了一本有趣的小书——《猫心经》。封面上的猫儿瞪着双眼,仿佛在说:“你在起什么念头?”翻开书页,每一句经文对应一幅拟人化的小猫,略显笨拙的画风充满着童真,质朴的文字带着些许禅韵。作者借由猫的口吻,来表达他对《心经》的感悟。可读起来却显得诙谐而荒诞,虽然一时摸不清思绪,但恰是这种不太合逻辑且略显幼稚的表达,竟然让人产生了一丝宽慰。

想起从前师兄带着我散步,她问:“你知道什么是菩提道友吗?”

我傻傻地回答:“师兄弟们,还有一起学习的居士们,都是一同发菩提心修行的同行善友呀!”

师兄说:“你看这叽叽喳喳的麻雀,跳来跳去的松鼠,卖萌的小猫,能不能想到也许它们曾经也是与我们并肩修行的道友呢?”

我思考了片刻,说道:“这么说好像有些道理,毕竟大家都在轮回。”

微信图片_20251018211238_662_9.jpg

师兄跟着说:“那么它们在你心里是平等的吗?”

我沉没了,那一刻我知道师兄想问什么。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会刻意强调畜生道的众生是愚痴的,很难听闻佛法,更别谈解脱生死了。这样讲的目的,无非是让我们对轮回的过患产生厌离和紧迫感,能够更加专注于修行。但此刻,师兄想提醒的是强烈的分别心,让我们迷失在自我的观念中,无形中也拉远了与众生的距离。如果习惯了自他对立,在关键时刻是很难策发菩提心的。如《金刚经》所言,凡夫易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下意识地产生自我保护的心态,更倾向于关注自身利益。甚至不容易转变观念,将“利他”当做“自利”的延伸,很难做到自利利他的平衡。而菩萨视众生为一体,就如同眼睛进了沙子,需要手去清理,而手不会说:“你等等,容我考虑一下。”

禅宗将二元对立的观念视作妄想,属于心的迷失。若想获得开悟,必须超越种种对立。因此,《心经》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为禅宗思想的本来面目。当我们执着于五蕴所构成的身心及一切有为法的要素,就需要去遣除意识攀缘外境及强烈的分别与取舍。虽然,在未契入之前,谈不上色空相即。但终究还有转身一路,以“无所得”之心而有所作为。如果教理仅停留于书本文字之上,那么对我们来说可能意义不大。只有融入生命,在日常的心念上下功夫,一念回光返照,终有明朗之日。

所以,是秋燥令心烦乱,还是内心本来混乱?是外在的无序干扰了我们,还是放不下内在的强烈执取?后来这些年,当我再看到那些不同于我们的小生命时,也会微微一笑,默默地给所有的“菩提道友”鼓鼓劲儿。合上这本《猫心经》,脑中依稀回想着那句:“破花色分别心,就是破阶级歧视,就是破迷障,就是成佛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