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心转 境自转

2025-11-01

《楞严经》有云: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该经句深刻地表明了心之定力与智慧的提升,是实现超脱外境束缚之修行关键的观点。以哲学的视角来说,它揭示了改变内在认知便可转化外在世界的哲理。事实上,每个人所体验到的世界,也不过是自心的显现罢了。亦如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伊曼努尔·康德所说的:“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能够被我们认识的世界,而非是世界本身。”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他所能认识的世界的样子。由此可见,每个人眼里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所见的世界也并非就是世界的真实面目。

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就像当前的世界,正在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而对这个“影响”和“冲击”的认识和理解,却因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不同而不同。在课堂中,老师一直反复强调改变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我对此深以为是,因为这不仅包括提升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法,还包括跃升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更决定着你我对信念与理想、对当下和未来的理解与担当、融入与包容。促使这些改变得以实现的推动力,其根本就是思维的改变。当我愿意真正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甚至为之付诸实践时,我便会发现世界、信念、生活的面貌,已经随着自己的改变而产生了巨变。从认知决定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是我主动选择并领受了这一系列的体验。

微信图片_20251101174506_799_9.jpg

举例来说,近日曾与一位道友谈及她对于身边一些现象的态度,她言语间愤愤不平、义愤填膺,颇有抱打不平、伸张正义的“侠客”风范。于世俗而言,这种愿承担、敢发声的发心是难得的,但从佛法角度来说,仗义执言、替天行道的“侠客”精神只是看起来的正义之举,实质上却是基于对因果的错乱认知。于是,我们以此为契机,展开了一场如何透过表象看实质的探讨,比如众生受苦的真相,不是如何的不公,而是源于自己深深的执着和重重业力的牵引;所谓的“侠客行”,其实不过是源于自己被“三毒”的牵引。继而,我们又提出了更深刻的自问:你我修行目标是想成为佛,还是成为菩萨?是成为弘扬佛法的一代祖师,还是人天、英雄、判官?再者,角色的不同,决定了对于问题的认识不同,也决定了看待众生的态度不同。世间万事万物无有定相,又怎会有什么真正的对错呢?无论是住心于哪里,其实都是被“争”的境界所转,这种充斥着烦恼的“争”境,绝非是与世无争的清净幢相。

是啊,不同的视角就会经验不一样的世界。学习如此,待人如此,处事亦是如此。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大多是功利主义,以致于身不得安,心不得宁。更是带着这样的习气来修习佛法,殊不得正是这样的经验禁固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又如《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开篇所述,文殊菩萨所观见如来是:“如如相不异相、不动相不作相、无生相无灭相、不有相不无相、不在方不离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净相”等,可凡夫看到的佛却成了拥有三十二相的比丘僧相、雕塑佛像。可是佛又是如何观众生的呢,是“众生相即佛相,佛相即无相。”由此可见,你我所见的围城里的世界,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世界,只有突破自己的认知壁垒,尽可能地用佛法克服自己的主观局限性,才能让生命活得更有智慧。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让自己学会适应环境等,但三世虚妄,怀念和遗憾过去、憧憬或担忧未来,都将是苦处。因此,身为出家人的我,时常如是反省自己:我见世间一切,真实吗?我适应了什么?所适应的是正见,还是只是自己的习气?已然适应的生存模式是否正确?时常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检视这看似安定的心、信手拈来到处事方式等,是习惯于流俗知见的推动?还是善用了佛法的正见?这个体验感满满的我,真实吗?当然,这些问题的答案定会随着思维的改变而不同,而这种不同,不正是对“思维改变生活”最好的表达和释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