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拆除偏见之墙
2025-11-02
我们常常指责他人心存偏见,却未曾察觉自己眼中亦有梁木。偏见如同一堵横亘在内心深处的高墙,由之阻隔了自己与他人真诚沟通的道路。我们自以为洞悉世事,却不曾发觉,自己的视野早已被偏见之墙所框定。一旦陷入偏见的泥沼,自己就会在无意间错过许多良师益友,饱尝身心诸多苦楚。心中偏见越多,矛盾即越多;心中主观越多,困难就越多。
我们既是筑造群体认知高墙的工人,又是被困在标签迷墙內的流民。很多时候,偏见是由自己心中的执念所引生。一旦将执念奉为真理,自己便丧失了对真相的感知力。从而只接纳与执念相符的认知,拒绝任何与之不符的真相。看不惯、讨厌某个人或事,或许并非对方真的十恶不赦,而是自己的境界、格局、智慧都还不够。此外,偏见也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未知事物极易引发心理防御机制,偏见便成为大家安全感的精神盾牌。
片面的信息与局限的认知往往极易滋生偏见。一个人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成长,人生阅历非常有限,因此他所获得的信息就十分受限。基于此,致使自己在推理判断中的逻辑思维容易变得僵化与单一。我们总是习惯以自己有限的经验作为衡量世界的标尺,凡是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就予以认可和肯定。与之相悖的,则表现出轻蔑与排斥,甚至不加分辨地全盘否定。
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让先入为主的观念,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率先冲过认知的防线,夺取自他互动走向的主导权。阿勒德说:“所有的成见都是懒惰的产物,因为思考比贴标签更费力。”可见,当思维陷入惰性的泥沼,自己就像一只被困在信息茧房中的飞蛾,难以挣脱其束缚。久而久之,个人偏见便悄无声息地潜入心房,潜移默化影响着自己身口意的造作。由此,导致看问题的角度、深度、维度都不够,仅根据片面的外在表象对他人做出自以为是的评判,完全忽略了行为背后错综复杂的情感与缘由,并且无法深入洞察其行为背后的底层逻辑与动机。

然而,若人们对偏见习以为常,甚而对之毫无觉察,在日积月累的自我固化之中,渐渐就丧失探索与理解的能力,引生自己顽固且隐蔽的心理障碍。极易看不惯人和事,不懂得如何求同尊异,更不会理解佛菩萨的和尘同光。萨特曾说:“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可见,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射,显然消除偏见必是人生的课题之一。下面分享两个方法:
首先,要学会接纳。尊重和理解个体的差异性,当遇到与自己认知不同的人事时,慢点下结论。不要拿着自己所谓的“真理”去指点或评价他人,因为这正是对他人的另一种侵略。当我们遭遇偏见的冷雨时,不妨勇敢地撑起表达自我的伞,但切莫将主观想法强加于他人。允许他人的不同,允许他人的不理解,允许他人有意见……这样自己才能活得更加自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我们要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善良的态度去触发他人善的加持。但观功德之花绽放,不看过失之叶凋零,自己的心态就能从看不惯的荆棘丛中,走向欣赏的繁华似锦之境。
其次,要努力提高自我认知。多去接触一些贤师益友,以一颗不断成长且开放包容的心,去发现并汲取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进行广泛的学习,世出世间法都不例外。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谦虚好学,广学多闻。对世出世法都非常乐意学习,并且不讲究对方的身份,只要对方有长处,哪怕是外道,也会虚心向他求教。此外,还可以通过广泛阅读、不断听法等方式,增长所知,拓宽视野。如此,便能懂得如何客观全面地看待人事物,牢固的偏见高墙即能因此得以松动。
偏见如同矗立在心灵深处的无形高墙,成为横亘在自我与他人乃至世界之间难以逾越的屏障。消除偏见的过程,其实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救赎之旅。每消除一份偏见,自己就挣脱一道心灵的枷锁,收获更加辽阔无垠的精神疆域。想要获得时光的馈赠,就要学会以全面深邃的视角审视问题,用理性包容的姿态处理人际关系。最终高墙将化作阶梯,偏见就不再是阻碍,而是成为我们瞭望人性星河的观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