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万里孤征 一念千年
2025-11-15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耀眼;有些人则如北极星,恒定而明亮,为迷途者指引方向。玄奘大师(602-664)便像一颗永不陨落的恒星照亮中国佛教的千年大道。
当玄奘大师决意西行求法的时候,没有盛大的欢送与祝福仪式,也没有粮草随行等安全保障,甚至没有得到官方的应允,有的只是一颗“宁可西行一步死,不向东归一步生”的坚定道心。这条艰难而丰富的求法路,大师一走就是十七年,带回来的不仅是六百五十七部梵文经典,更是一种穿越千年至今的信仰力量。
一、初心如月:为何而求?
玄奘大师年少时就天赋异禀,十一岁时就能诵《维摩诘经》和《法华经》,十五岁时因隋末战乱与兄长一起颠沛流离,但大师从来没有停止对佛法的探求。玄奘大师云游四海拜访各地高僧大德,在广泛参学后大师发现当时中土的经典多有歧义,诸师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于是发愿西行求法。
“若不轻生殉命,誓往华胥,何能具觌成言,用通神解?”这是玄奘大师西行前的誓言,可见大师不是为了个人的成就,而是为了把正法带回中土,让佛陀的智慧润泽华夏苍生。这份初心纯净如皓月,照亮了大师的西行求法路。
二、孤征万里:行道之艰
玄奘大师的西行之路,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史诗。与《西游记》中的唐僧不同,玄奘大师孤身穿越八百里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翻越雪山,寒风吹骨;遭遇盗贼,几度濒死。在莫贺延碛,大师失手打翻水袋,连续五天四夜滴水未进,仍一心称念观音圣号,终得奇迹生还。每一次劫难,都是对信念的考验;每一次考验,都让大师的道心更加坚定。

三、问道那烂陀
历尽千辛抵达印度的玄奘大师从未懈怠,在那烂陀寺师从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等经论。戒贤论师当时已是106岁高龄,为玄奘大师破例开讲连续十五个月方才讲完一遍。
玄奘大师“闻所未闻,喜贯心腑”。义理难解,但大师从不气馁,日夜钻研,直至通达。大师的博学多闻最终赢得了印度诸国的一致尊敬,被尊称为“大乘天”。
四、归译东土:利生之愿
玄奘大师在印度已获得至高荣誉,却从未忘记自己西行的初衷。大师携带六百五十七部梵本经典,毅然返回东土。
回国后的十九年间,大师昼夜无辍,主持翻译经论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大师的翻译质量空前,一改旧译的晦涩难懂,使深奥的佛经义理得以清晰的呈现。唐太宗称赞他:“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五、薪火相传
玄奘大师圆寂前,弟子问:“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院否?”师答:“得生。”言毕安然示寂,颜色如常,经久不改。
玄奘大师的一生,是对求法精神完美的诠释。大师为法忘躯,将佛法置于生命之上,宁可舍命,不舍正法。抱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大师不满足于一知半解,必求彻底通达。大师不忘初心,一切求法、译经、著述,皆为利乐有情。
今日佛子,虽不必肉身西行,但求法之路从未改变。玄奘大师的精神给予末学三点启示:
第一要有辨伪存真的勇气。面对浩瀚佛典,当学玄奘大师"寻根究底"的精神,不为名相所困,直探如来本怀。
第二要有知行合一的坚持。玄奘大师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印度学习时昼则研习教理,夜则静坐思维,这种解行并重的修学方式,是我辈的楷模。
第三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玄奘大师临终前仍谆谆告诫弟子:“佛法难闻,中国难生,宜各精进,勿放逸也。”这种为法忘躯的精神,正是菩萨道的具体实践。
一念求法,千里不远;一心向道,万难不阻。 这或许就是玄奘大师留给后辈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安大雁塔的钟声已响彻千年,而玄奘大师的弘法精神依然鲜活。真正的求道之路,从来都不在外在的沙漠雪山,而在每个人内心的修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