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行2021级研究生戒律学专业毕业论文中期考核答辩会

2023-10-30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2021级研究生戒律学专业中期考核答辩会于10月30日在学院国际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

会闲法师担任本次答辩小组组长

界定法师点评

能进法师点评

智瀚法师点评

如义法师点评

现了法师点评

本次答辩会评审专家组由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观音学专业、戒律学专业研究生导师会闲法师,早期佛教专业、中国佛教史专业研究生导师界定法师,佛教建筑学专业、观音学专业研究生导师能进法师,中观学专业、佛教制度专业研究生导师智瀚法师,禅宗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如义法师,佛教文献学专业、中国佛教史专业研究生导师现了法师组成。我院戒律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由南京农业大学王建光教授,新加坡佛学院助理教授法灵法师以及本院慧贤法师担任。会闲法师担任论文中期考核答辩会评审专家组组长。

戒律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王建光教授

戒律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法灵法师

戒律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慧贤法师

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有11位学僧参加此次毕业论文中期考核答辩会。

在会上,三位导师对每位学僧的整体写作思路、中期答辩准备情况以及开题后论文调整情况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学僧们的论文完成进度表示认可,同时也殷切希望与会评审专家对同学们的论文提出进一步建设性的意见。随后学僧们围绕各自的主题,对论文的中期完成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汇报。重点阐述了论文的完成进度、阶段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打算、预计完成日期等方面的内容。

宏称师以《<楞严经>戒律思想研究》为题,对《楞严经》中蕴含的戒律思想进行提炼,从戒体思想与戒行实践两方面对《楞严经》的戒律思想进行论述,以期能对现实修行起到积极的指导性意义。

如灯师以《太虚大师戒律观研究》为题,通过对太虚大师戒律观的形成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的梳理,揭示其戒律观的内涵,展现太虚大师戒律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与应用。

智德师以《汉月法藏戒律学思想研究》为题,通过对汉月法藏戒律学思想的内容、影响、形成背景的分析,以期构建出明末时代背景下汉月法藏的戒律学思想体系。

妙缘师以《<四分律>瞻病法研究》为题,通过对各部律的瞻病缘起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厘清《四分律》与他部律在瞻病细节、说法内容及所得利益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进而深入挖掘佛制瞻病法的重要意义与实践价值。

通竺师以《南朝时期菩萨戒研究》为题,介绍南朝时期的菩萨戒著作及其发展状况,总结出菩萨戒思想在信众修行方式中的体现,结合菩萨戒在南朝发展的特点,明确南朝时期菩萨戒对于佛教发展的影响。

悟养师以《<四分律>羯磨法的研究》为题,围绕《四分律》羯磨法的缘起、内容、发展、实践等课题阐述羯磨法的特点,并厘清羯磨法在中国本土的发展,以期从其通用性体现佛教的共住精神。

果彤师以《太虚法师菩萨戒思想研究》为题,以太虚法师菩萨戒为背景,根据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诠表菩萨戒在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以《梵网戒》《瑜伽菩萨戒》为视角,探究太虚法师菩萨戒思想之意涵。


宏愿师以《北朝时期<四分律>的传播研究》为题,通过对《四分律》在北朝时期传播状况及影响的研究,梳理律学的发展过程,分析其在佛教教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如生师以《四分律说戒制度》为题,文中介绍《四分律》说戒制度的缘起及内容,回顾《四分律》说戒制度在中国佛教的流传历程,通过对说戒制度具体作法的梳理,进而把握僧团戒律精神的内涵。

常胜师以《民国时期佛教传戒改革研究》为题,整理中国佛教传戒的理论依据,借助民国时期传戒的改革情况说明民国时的传戒特色,探讨传戒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与意义。

义文师以《南朝“十诵律学”研究》为题,文中以《十诵律》起源及传译情况为背景,介绍“十诵律学”在南朝时期的发展,以此展现《十诵律》传承深入、戒净融合与禅戒一体的特色。

答辩会中答辩委员会诸位法师充分肯定了学僧们于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认真态度,并对现阶段所呈现的成果给予肯定。同时,就学僧们的论文结构、写作内容、理论基础、研究思路等方面,从学术性、实用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就论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评审并逐一点评。指出了学僧们的论文中存在如论文不够规范、行文口语化等问题,同时也提醒学僧们在接下来的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全文论证逻辑严密性、主题始终一贯性等注意事项。

答辩现场

参与中期考核的各位学僧对于答辩委员会法师所提供的宝贵意见,充满了感恩。同时,也虚心接受诸位指导法师的建议,表示在后续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加强学术规范、完善论文写作,争取早日提交出一篇符合学院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合格论文。 

中期考核答辩会上答辩委员会各位法师一致同意2021级戒律学专业11位研究生通过论文中期考核,并希望学僧在接下来的论文写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写出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

学院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认真严格要求学生的学术规范。为今后学院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规范研究生教育工作,为普陀山乃至整个佛教界培育更多优秀的符合新时代佛学人才。


文:妙缘

图:究善

责编: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