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行中国佛教史专业2021级研究生毕业答辩 暨2022级研究生开题报告会

2024-04-16

2024年4月16日上午,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在学院国际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中国佛教史专业2021级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暨2022级研究生开题报告会。

_PTS3876-已增强-降噪.jpg

本次答辩评审专家由学院观音学专业、戒律学专业研究生导师会闲法师,佛教建筑专业、观音学专业导师能进法师,中观学专业、佛教制度专业研究生导师智瀚法师,禅宗学专业、宗教比较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如义法师组成。我院中国佛教史专业研究生导师由本院界定法师、现了法师担任。会闲法师担任本次毕业论文答辩暨开题报告会答辩组组长。

会闲法师.jpg

会闲法师

能进法师.jpg

能进法师

智瀚法师.jpg

智瀚法师

如义法师.jpg

如义法师

本次会议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是2021级中国佛教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共有五位学僧参加考核;下半场是2022级中国佛教史专业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共有三位学僧申请开题。

上半场,根据毕业论文答辩程序安排,答辩学僧先后经历了导师荐介、论文自陈、评委提问、评委点评等环节。五位同学分别就各自论文的总体内容作了较为清晰的陈述,展示出在学术上该有的专业性与严谨性,五位学僧顺利地通过了答辩考核。

01——21研真檀师_.jpg

真檀师

真檀师以《唐前期长安城尼僧研究》为题,文章旨在通过对唐代长安城尼寺和尼僧概况的勾勒,对长安城尼僧学修戒律、禅法、经典、法门、法系师承等宗教学修生活以及参与社会互动、弘法活动等综合性的研究,介绍了唐前期长安城尼僧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以及长安城尼僧僧团的发展情况。

02一行师.jpg

一行师

一行师以《唐代禅茶文化初探》为题,对唐代禅寺借茶传法的禅茶文化展开研究。文章探讨了唐代茶文化的发展,指出它是茶从物质功能向文化象征转变的关键时期。起始于唐前茶在佛教中的应用,农禅制度的出现推动了禅茶文化的形成,茶宴的流行促进了饮茶风尚,并通过"平常心是道"的禅宗理念,将禅门茶宴作为联系僧俗的媒介,禅法实践引导着大众开悟。因此,唐代僧侣既是禅茶文化的实践者又是传播者。

04定思师_.jpg

则教师

则教师以《僧肇大师的<物不迁论>思想研究》为题,文章通过对《物不迁论》撰写的背景出发,对《物不迁论》的有物流动的因果性、物性常住的超因果性以及中观缘起思想的因果性等思想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僧肇大师的佛学思想对三论宗等宗派发展以及佛教中国化的贡献和影响。

03则教师_.jpg

定思师

定思师以《论别庵性统禅师对中兴普陀山的贡献》为题,文章以论述别庵性统禅师的法脉传承、禅法思想,其次探讨别庵性统禅师实施建寺安僧、推动“易律为禅”等系列中兴普陀山的举措,从而奠定了普陀山在江南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05妙湛师.jpg

妙湛师

妙湛师以《略论明末清初普陀山观音信仰》为题,论文旨在通过对普陀山观音信仰的形成、观音男转女相的演变过程等进行分析探讨,并论述明末清初普陀山观音道场在禁海开海政策的影响下发展和传播的情况以及产生的影响。

最后,在答辩委员会专家组的一致同意下,真檀师、一行师、则教师、定思师、妙湛师顺利通过本次毕业论文答辩。正所谓说法有辩慧,护教有便行。人才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当代僧青年应以笔端具大辩才,演弘法护教之大佛事,光赞佛乘。学院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认真严格要求学生的学术规范,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以致力于不断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规范研究生教育工作,争取为普陀山乃至整个佛教界培育更多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僧才。

界定法师.jpg

界定法师

现了法师.jpg

现了法师

下半场,导师界定法师及现了法师对学僧的开题准备情况、写作思路等进行了介绍,对学僧们的选题表示认可,并殷切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对同学们的论文提出进一步建设性的意见。随后同学们围绕着各自的主题对论文的开题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汇报。重点阐述了论文的选题方向、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基本框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06——22研仁严师.jpg

仁严师

仁严师拟以《明末清初罗浮山佛教之初探》为题,首先通过对岭南文化、儒道文化积淀、政治因素的考察,分析明末清初罗浮山佛教兴盛的因素;其次梳理明末清初罗浮山佛教的发展概况,其中包括儒释道三角一山共同发展、岭南高僧及罗浮山三教合一的特征等,以期探讨明末清初罗浮山佛教在岭南一带的影响力。

07明泽师.jpg

明泽师

明泽师拟以《北宋太平兴国寺译场》为题,通过对北宋社会和佛教文化背景的透视,考察太平兴国寺译场兴起的原因,并对译场的架构与运行进行全方面的梳理,分析太平兴国寺译场的独特性及其译场对北宋乃至后世佛教的影响。

08宏懿师.jpg

宏懿师

宏懿师拟以《中土祖师的印度佛教圣迹观—以<佛国记>与<大唐西域记>为中心》本文以法显大师和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为背景,通过两大中国祖师所撰写的历史文本,将以中土祖师对印度遗迹的实地考察为切入点,分析印度佛教圣迹以及中土祖师的圣迹观是如何形成的等内容进行考察。

在听取了各位同学的报告后,与会的评审专家围绕学生的选题依据、论文结构、理论基础、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等各方面,从学术性、实践性、严谨性和规范性等方面对论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评审,并逐一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三位同学顺利开题。

文:一行

图:究善

责编: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