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行佛教建筑学专业毕业论文答辩会
2024-05-10
2024年5月10日晚,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在学院会议中心F区会议室举行佛教建筑学专业2021级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
本次答辩会评审专家由学院观音学专业、戒律学专业研究生导师会闲法师,早期佛教专业、中国佛教史专业研究生导师界定法师,中观学专业、佛教制度专业研究生导师智瀚法师,禅宗学专业、宗教比较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如义法师,佛教文献学专业、中国佛教史专业研究生导师现了法师组成。
会闲法师
界定法师
智瀚法师
如义法师
现了法师
我院佛教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由东京大学建筑历史方向博士,东京艺术大学保存学科助手、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温静客座研究员以及本院能进法师担任。会闲法师担任本次毕业论文答辩组组长。
佛教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温静
佛教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导师能进法师
本次答辩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有五位2021级佛教建筑学专业的同学参加了此次毕业论文答辩会。
根据毕业论文答辩程序安排,答辩学僧先后经历了导师荐介、论文自陈、评委提问、评委点评等环节。五位同学分别就各自论文的总体内容作了较为清晰的陈述,展示出在学术上该有的专业性与严谨性。
仁果师
仁果师以《斗栱在佛教建筑中的设计应用与价值演绎——以普陀山建筑群斗栱为例》为题,以中国传统木构古建筑中斗栱的演变和发展为主线,基于南北地域的地理情势、建筑材料、审美意趣等方面的不同,辨析北方官式斗栱与江南牌科的差异。文中选取普陀山具有代表性的寺院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斗栱为比较研究对象,探讨斗栱在普陀山佛教建筑中的设计应用与价值意义,最终对普陀山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理论支持。
振权师
振权师以《汉传佛教寺院禅堂建筑研究——以普陀山法雨禅寺为例》为题,对中国禅堂的定义和起源进行梳理,厘清禅堂的历史演变,以及不同时期禅堂的建筑类型。文中对法雨寺禅堂进行系统的研究,包括法雨禅堂的创建者别庵性统禅师和其宗派传承、禅堂规约。文中对历史方面和建筑形制上进行推进,分别从立面构造特征、装饰陈设对禅堂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特点进行描写,总结禅堂建筑的宗教内涵与佛教启示。
境禅师
境禅师以《传统寺院门形制及装饰艺术研究——以普陀山普济寺为例》为题,以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和浙江清代官式建筑重要遗存的普济寺为例,以传统寺门的历史演变时间为主脉络,主要对寺门的结构、形制、装饰进行阐述,通过门的建筑特征和门与佛教义理、艺术的关联,得出门在普济寺佛教建筑中的独特性和装饰艺术的地域性,对保护和传承普陀山人文景观有借鉴意义。
法颖师
法颖师以《佛寺园林景观及意境营造研究——以普陀山普济寺园林为例》为题,以佛寺园林的起源和发展作为脉络,主要阐述学界比较认同的佛寺园林起源探究、佛寺园林的类型与特点,进而对普陀山佛寺园林景观进行分类研究。文中从建筑、植物等景观要素出发,得出其造园特性,以及普陀山园林独有的宗教艺术特征,为现代佛寺园林景观意境的营造提供借鉴。
宝瓶师
宝瓶师以《以观音信仰为主导的佛教寺院建筑研究——以普陀山普济寺为例》为题,以普济寺在历史及现实当中围绕“观音信仰”的这一主旨,将建筑本身所承载、体现的观音信仰为贯穿主线,探讨佛寺建筑与佛教教义、仪式及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从而体现普济寺在弘扬观音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最后,在答辩委员会专家组的一致同意下,仁果师、振权师、境禅师、法颖师、宝瓶师顺利通过本次毕业论文答辩。正所谓说法有辩慧,护教有便行。人才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当代僧青年应以笔端具大辩才,演弘法护教之大佛事,光赞佛乘。
学院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认真严格要求学生的学术规范,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规范研究生教育工作,争取为普陀山乃至整个佛教界培育更多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僧才。
文:仁果
图:演修
责编: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