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文选|浅谈《法华经》中“开权显实”思想

2022-11-16

学习过《法华经》的人都知道,本经在世尊一代时教之中属纯圆独妙的圆教所摄,素有“经中之王”的美誉,故古德将之与《楞严经》并列而有“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之说。而本经的中心思想即是以“开权显实”的一乘因果为宗旨。

何谓开权显实?查阅资料,解释如下:开者有三义:一、开除,二、开发、三、开拓;权:即权巧方便,乃世尊法华会前因众生根机方便施设的权教;显,即显示;实:即诸法实相。开权显实的原意是指开除三乘教法的方便权巧,显示一乘妙法的究竟真实。进而言之则指开除凡夫的妄想分别,开发二乘人的偏真知见,开拓菩萨学人对法的局限;而显示惟一佛乘的究竟真实。

世尊之所以兴出于世,即是为了开示众生,令彼等悟入佛之知见。众生因为有种种妄想执著而不识自家珍宝,却去攀援外境,如《华严经》所云:“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而世尊一生弘法四十五年,讲经三百余,其究竟本怀亦不外乎开发众生本具的智慧德相。根据众生根机、福德、因缘,世尊因机制宜,在法华会前种种言语方便,施设权教,令他们渐具善根福德因缘。至法华会上众生机缘成熟,世尊即为宣说唯一佛乘的究竟真实圆满妙法,破除众生对于三乘教法的执着,令三乘同归一乘,而悟入诸法实相的究竟圆满。

然而,《法华经》中的开权显实并没有否定权教的意思,实则权教与实教的关系应该是非一非异的关系。权教与实教之间其本质是圆融无碍的,都是世尊圆满智慧的展现。如果说非要将权教与实教对立起来,那就等于是否定世尊在《法华》之前的教法。实际上世尊施设种种不同教法,皆是为了开示众生,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只是因为众生的机缘未成熟,世尊才会从其大圆镜智之中权巧方便为说三乘教法,可以说,权教乃是以实教为体的方便妙用。而佛陀之所以在《法华经》中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以种种譬喻言辞而显示唯一佛乘,而宣示诸法实相的妙理。并非为了显示《法华经》的最高地位而将声闻法与菩萨法与一佛乘想对立起来,同时也没有否定或贬低自己以前的教法的意思。其根本目的只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执着,破除声闻法与菩萨法的对立,所以才说唯有一佛乘,令当时的声闻众与菩萨众了知自己决定成佛。

《法华玄义》云:“暂用还费,名之为权。”既然如此,从究竟义上来说,世尊一生的言教包括《法华经》在内,都是一种权巧方便。因为诸法实相是佛陀所亲证,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明了的。诸佛所亲证的诸法实相的境界是离言绝虑,无法用语言文字相来表达的,如禅宗所说的“说似一物即不中”;而佛陀一生的教法乃至于诸法实相,都是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而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所证悟的境界。这些经教是众生修行路上的方便工具,众生借助于佛陀的经教,经过闻思修的渐次修习,真实证得诸法实相之后,这些工具就可以舍弃了。如果说我们一味执着于经教就容易迷失于耕耘的过程,陷于局部理解的泥潭,不能自拔,而忽略了最终的结果,这样岂非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虽然如此,我们的修行仍然需要以经教为媒介,通过研读经教、渐次修习来证得诸法实相,这就是古德所谓的“藉教悟宗”,也可以说是“藉权显实”。如果离开了经教,单凭自身是很难入道的。如蕅益大师所说:“夫三藏不可弃,犹饮食之不可废也。不调饮食,则病患必生;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而且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需要时节因缘具足,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法华会上五千比丘退席世尊为何默然而不制止?为何世尊直到《法华经》中才会为与会大众“开权显实”?并非因为世尊不慈悲,而是因为机缘不到。若机缘未到,即使佛陀为之宣说诸法实相的妙法,众生也不能接受,反而会产生诽谤。历代祖师大德根机比我们猛利许多,尚且需要通过研习经教,外加大善知识指导,直至时节因缘成熟时方得成就,更何况我们呢?

对于世出世法,许多道理我们都明白,然而却是“道得行不得”,想要做到如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却是难若登天。这一切皆是因为有些道理我们虽然懂得,然而自己并没有亲自经历过,所以在事情轮到自己身上时才会茫然不知所措。要知道,许多道理我们虽然知道,然而那毕竟是通过书本或普罗大众的人云亦云而得知的,并非自己亲历过后的切身感悟。而我们所知道的佛法同样如此,都是通过经教而得知的,虽然说这些妙法理事各臻其极,然而毕竟是世尊及历代祖师大德所亲证的现量之境,并非是我们自身通过修行而从内心所显发出来的。在遇到境界之时,因为没有修行过程中逐渐累积的心性上的功夫,同样会被境界所转。

佛法的修行是一条遥远而漫长的道路,这条道路之上或许充满了种种荆棘坎坷,并非是一帆风顺。在这条道路上,别人或许可以指点我们方向,然而无论如何,路程都必须我们自己脚踏实地的走完,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所谓“开权显实”,权巧的是方法,亲证实相是终点,这中间的过程还是需要我们亲自去经历。通过闻思修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积累,坚持不懈,最终有望能够亲证诸法实相,趋入解脱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