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二
2023-02-21
航海之宝陀访真歇兄
释正觉
其一
至人亲见古观音,化迹今居海上岑。
烟机外分青嶂骨,水天中见白云心。
潮痕拥岸棱棱雪,月魄浮波烂烂金。
根境一如所能断,圆通游践法门深。
其二
得得来寻真歇兄,孤舟扬楫顺潮行。
重联断雁云中字,远赴闲鸥沙上盟。
新味清油燣紫菜,古方淳密渍黄菁。
海山只个供盘箸,一段家风不世情。
【背景】
本诗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从释正觉至宝陀访真歇大师来看,二人私交法谊甚笃。从《普陀洛迦山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二人同为北宋曹洞宗法裔,故相互称兄道弟,亦为常情。据传宏智真觉大师七岁能诵书七千余言,曾师事丹霞子淳和大洪慧照禅师。宣和四年(1122)应真歇之请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县)长芦,到寺之日,众僧出迎,见其衣鞋皆破,真歇遂命侍者赠给新鞋,师推却道:“我为鞋而来吗?”众闻心服,请说法,居首座。建炎三年(1129)正觉禅师亦短暂住持过普陀山宝陀观音寺,后应邀接住杭州天竺寺。然无论如何,正觉与真歇二位禅师既同为普陀山祖师,自然有着共同的“一段家风”,彼此在诗书唱和之余,其浓浓的法门情谊早已跃然纸上矣!
【鉴赏】
宏智正觉和正歇清了两位大师不仅是同门(曹洞宗法嗣),更有着兄弟般的情谊。从年岁上说,二位大师同庚(1091年);从出家时间来看,正觉禅师7岁进入佛门,11岁出家,14岁受具足戒;而真歇禅师乃11岁出家,18岁受具足戒。从这里可以看出,正觉呼真歇为“兄”,主要是出于儒家礼节的尊重。古时彼此在年龄相仿、资历接近之时,无论对方年龄大小,一律以“兄”相称,以示遵礼。
中国禅宗自慧能之后,有“一花开五叶”之说,其中的曹洞宗始于唐末,至五代十国及北宋初期逐渐没落,经过大洪报恩、丹霞子淳等人的努力,至清了、正觉时期便达到鼎盛。起初二人皆在淮北一带传法,后来为避开金军战火,南下浙江一带继续传法。靖康元年(1126),徽宗逃难至泗州(今安徽泗县),正觉率僧众迎接,此举促成了普照寺曾被官府占去土地的归还;而徽宗的退位直接促成了朝廷佛教政策的改变,宋高宗之母慈宁太后曾被俘金国,回宋后开始崇信佛教,对真歇清了十分尊崇。由此可见,二位大师与宋朝廷的关系皆较为密切,且二位大师皆主张“默照禅”,与大慧宗杲的“看话禅”正好相对,因此二位大师在当时佛教中的地位当属举足轻重。
正觉大师写所的两首律诗,大体上采用的是同一韵脚。第一首诗主要描写大师从镇海出发前往舟山时的情景与情感抒发。首联是交待自已朝礼普陀山的原因:这里是古观应经常应化的道场,无数人曾经受到感应。在航船之中,作者见到了远处的薄烟、海岸边起伏高耸的青嶂,以及天上的白云舒展和水天一色的情景。从时间上看,正觉大师应该是属于晌午或午后登船,故而在船行之时他见到了“潮痕”以及海浪拍岸时所涌起的棱棱雪花。当夜幕降临之时,只见“月魄浮波”,从而判断出当在望月之后的数天里,此时半月悬于碧空,船行之时便荡起了烂烂金光。这六句是属于当时情境的大致描述。
从诗词效果而言,我们不能为写景而写景,更重要的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这才是诗词的灵魂。而“根境一如所能断,圆通游践法门深”点出了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旨趣:根境一如是修禅较高境界次第,将我空与法空融为一体做到“不二”,此时将我与万物、万物与我融为一体,这也是践行圆通法门重要门径之一,可视为正觉禅师的修行心得。
在第二首律诗中,正觉大师道出了朝礼普陀山的另一种原因,那“得得来寻真歇兄”。二人自江南一别后,大约已有数年未有书信来往,所以诗中谈到“重联断雁云中字”;后来得知歇兄住持普陀山法雨寺,于是便“孤舟扬楫顺潮行”“远赴闲鸥沙上盟”。由于二人同为曹洞宗法嗣,同时又极力主张“默照禅”,虽然这种禅法在当时江南地区受到一定的非议和抵制,宏智正觉也明显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此时得知真歇清了正于普陀山住锡并开创曹洞法脉,当然是喜不自禁,匆匆前来面晤师兄共话禅机。因此这里的“沙上盟”,似乎带有这种成因。
而真歇清了禅师呢?面对老友的到来自然也很欢喜,但禅家不比世情浓,就着新榨菜籽油加炒焙干的紫菜,以及取些用古方腌制的黄菁(黄精),二人一边品尝着可口的饭菜一边聊天,那种祥和温馨的相见场面跃于纸上。看来此行二人谈得不仅投机,甚至还让正觉大师身心愉悦,陡然间生起乐不思蜀的感觉。“海山只个供盘箸,一段家风不世情”,将整个海山视为自已的盘中餐,可见老友相逢竟有着谈不完的话题。二位大师有着相同的家风和禅法,故而可谓不分彼此,什么都可以直来直去,言语之间省却了世俗的那些虚伪与客套。看来,正觉大师真是不虚此行!
作为律诗,两首皆对仗齐整,平仄韵律合规。例如“其一”中的“烟机”对“水天”,“青嶂”对“白云”,“浪痕”对“月魄”,“棱棱”对“烂烂”,以及“其二”中的“云中字”对“沙上盟”,“新味”对“古方”、“紫菜”对“黄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较为规范合乎韵律,说明正觉大师虽幼年出家,然在诗文造诣及文学修养方面,却丝毫不下于文人骚客也!
【注释】
①真歇(1091-1151):名清了,俗姓雍,四川成都安昌人,曹洞宗十世法裔,普陀山佛教禅宗始祖。眉目清疏,生有慧根。其简介详见《普陀洛迦山志》第454页。
②释正觉(1091-1157):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曹洞宗高僧,年十一出家,十四剃度,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住持普陀山宝陀寺,后住持杭州天竺寺,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1138)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其事迹见《普陀洛迦山志》第454-455页。
③至人:一般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或者思想道德修养极为高趣的人。
④化迹:佛菩萨教化众生所留下的遗迹。《行事钞》:“余经泛明化迹,能显因果。”
⑤海山岑:岑,小而高的山,泛指山,此处指梅岑山(普陀山)。
⑥“潮痕拥岸”句:潮退后留下海水淹渍的痕迹。唐·朱邺《扶桑赋》:“山晴而瑞气初动,海晚而潮痕乍湿。”棱棱:形容严寒。
⑦“月魄浮波”句:月魄,指月初生或月缺时不明亮的部分,泛指月光。唐·李商隐:《街西池馆》“疏帘留月魄,珍簟接烟波。”烂烂,指光芒闪耀之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蜀石黄碝,水玉磊砢,磷磷烂烂,采色澔汗。”
⑧根境一如:根,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境,指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一如,指不二之义。根境一如即根境不二,做到自我与万物融为一体,不一不异的境地。
⑨“圆通游践”句:圆通,妙智所证之理曰圆通,即对于各种义理能达到圆融无碍;游践,实地游历。
⑩得得:意指任情自得貌之貌。《庄子·骈拇》:“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南朝梁·何逊《西州直示同员》:“誓将收饮啄,得得任心神。”
⑾重联断雁:重联,重新联系;断雁,指失群的大雁。此处指正觉与真歇二人许久没有联系,像断雁一般,如今又觅得音讯,像大雁重回雁群一般。
⑿闲鸥沙上盟:闲鸥,逍遥自在的海鸥;沙上,指鸥鸟栖息的沙洲,即隐者居处(普陀山);盟,此处指发愿了生脱死。此句是指真歇所居的普陀山位于大海之中,远离人间喧嚣,而真歇禅师像闲鸥一般隐居其中。
⒀燷(lán):炒。
⒁黄菁:疑通“黄精”,乃为百合科植物之一,味甘甜爽口,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食法有多种。
⒂供盘箸:供盘,佛教早中有供佛而后食的习俗,故用盘碟等盛饭菜供在佛前,诵供养咒后方后吃饭。箸,本义为筷子。此句意指二位大师相聚只是一顿饭的功夫,形容时间短暂。
⒃不世情:不必去理会世态炎凉之类的世俗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