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五

2023-03-13

宝陀三句

释普济

宝陀一路,来来去去,撞着鳌头,风波无数。

宝陀一玄,掣臂揎拳,打失鼻孔,苍天苍天。

宝陀一妙,无人能到,吃饭著衣,屙屎放尿。

【背景】

出自《大川普济禅师语录》。关于释普济住持普陀山宝陀观音寺的时间,张坚主编的《普陀山志》“第五编·历代僧侣”称“嘉定八年(1215)至景炎元年(1276)任住持”。而王连胜的《普陀洛迦山志》则认为“嘉定中(约1215年)浮海到普陀,任宝陀寺住持”,而至嘉定十年(1217)则应聘到妙胜寺(位于宁波镇海西南)住持,说明普济禅寺住持宝陀寺的时间在1215-1217年间,实际住持年限不超过三年。而“宝陀三句”大约作于此时间段内。

【鉴赏】

大川普济禅师于嘉定八年(1215)至嘉定十年(1217)年间曾短暂住持普陀山宝陀观音寺,故而此“宝陀三句”当为大师住持宝陀时的偈作。从全诗来看,其所主张的乃是一种禅境,而非普通意义上的诗文。由于普济乃大慧宗杲之法嗣,而大慧禅师即是看话禅的积极倡导者。看话禅主要以参话头(古则、公案)为门径的参禅方法,此禅风先慧后定,与默照禅的先定后慧大异其趣。

既然是以“古则”“公案”为门径,那此三首偈中公案亦不在少数。所谓“宝陀一路”“宝陀一玄”“宝陀一妙”,从“路”入“玄”再入“妙”,这便是看话禅中的依次参究。而偈中所运用的一些公案,诸如“撞着鳌头”“掣臂揎拳,打失鼻孔”乃至“吃饭著衣”,都是禅宗史上广为熟知的公案家常。而所谓的“看话”,“是从一个人公案,来勘验修道者的见地程度,公案中的前人对话,均有不同的修证层次,从公案的表面看,和说明公案的内容,是多余的,要看公案中主题的内涵是什么,才是看话工夫的目的。”(圣严法师《禅门解行·公案禅与默照禅》)由此看来,如何才能进入宝陀门径呢?如果仅是“来来去去”地东摸西撞却不得门径,那最后只能是“撞着鳌头,风波无数”,就算撞上了鳌头,最多只能激起一些风波,却并不能进入甚深智慧。

那么“普陀一玄”又“玄”在何处?这个“玄”,不是“掣臂揎拳”般地向外索求,也不是“打失鼻孔”那样相互争论不休,甚至使用棒喝。正所谓“多少人向者不见处”结果却“打失鼻孔”头破血流(《径山滴乳集》卷二)。当寻不得时,便“苍天苍天”地朝天叫嚷不休。这个“玄”,抛却了肢体层面(六根),而全系乎一“心”。而到了“宝陀一妙”时,却是“无人能到”。这里的“人”,并不是具象的、色相的人,而是离于色相的“非相”。如何才能到呢?普济禅师在这里给出了我们最想要的答案,就是“吃饭著衣,屙屎放尿”,这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却是修学佛法的真谛,即“平常心是道”。

从《宝陀三句》之中我们再次领悟到看话禅的用功门径,即修行不用去着力参寻,诸如“来来去去”“掣臂揎拳”“打失鼻孔”最终都将不得要领,而唯有穿衣吃饭、当作则起、当困则眠,才是生活用功的真谛。按照大慧宗杲的自述,看话禅的功用无非是将妄想颠倒心、思量分别心、好生恶死心、知见解会心、欣静厌闹心都要按下,就只按下处看个话头,以看话头来摧破思虑情识,使得行人在突然之间便大彻大悟,从而达到平等一如、不离不即的真境。因此,自南宋后的禅家诸祖,大多用看话头来参禅。甚至有人主张说:抱定一句话头,坚挺不移,若不即得开悟,临命终时,不墮恶道,天上人间任意寄居。从“宝陀三句”中的“路”“玄”“妙”三门来看,最高的“妙”,亦不离当下念头生活也!

 

【注释】

①宝陀:梵语补怛(Pota),此指普陀山宝陀寺(普济寺)。

②普济:宋代僧,号大川,俗姓张,明州奉华人。嘉定中(约1215年)浮海到普陀,任宝陀寺住持,为大慧宗杲法嗣,提倡“看话禅”。嘉定十年(1217)三月,应聘任妙胜寺住持。

③鳌头:鳌,传说中海中的大龟或大鳖。传说东海中有巨鳌驮着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淮南子·览里》);另一种说法是龙之九子中的老大,“龙生九子,鳌占头”。

④揎拳:卷袖露臂挥舞拳头。

⑤打失鼻孔:语出《续传灯录》卷三十一载,别峰宝印:“复举,僧问岩头:'浩浩尘中如何辩主?'头云:'铜砂锣里满盛油。'师曰:'大小岩头打失鼻孔。'”《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宗杲虽参圆悟和尚打失鼻孔,元初与我安鼻孔者,却得湛堂和尚只是为人时下刃不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