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文选|佛教的共同富裕观

2023-05-04

照慧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摘 要】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也是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不单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物质水平的富裕,也包含精神层面的富裕,是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富裕”。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历经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性格、思想、行为、信仰、文化、价值追求及生活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社会在高速发展,国家要繁荣富强,时代在快速进步,人民要生活富裕,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所需。本文将从佛教经典对社会共同富裕的认同,来梳理佛教在辅助教化方面,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相适应,也是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教化与引导。

【关键词】佛教经典;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般若财富;共同富裕

 一、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理念的提出

“共同富裕”这一理念,是1953年12月16日,出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为着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力,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因国家领导人毛泽东直接主持、参与并修改了决议草案,因此“共同富裕”的理念是毛泽东最早提倡。

1955年,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又提出:“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这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理念。

1992年,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小平同志认为:“中国的国情决定,要通过改革,必须走先富带后富的道路,要让一部分先富裕起来,通过先富帮后富,让其他人实现小康”。这是小平同志所提倡的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和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要充分认识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推动共同富裕持续取得新进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所提出“共同富裕”的理念,经过一代代先辈们的奋斗与贡献,到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新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迎来了新的发展与期望。因此,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目标“共同富裕”提上了日程。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浙江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是前所未有的一种尝试。一是要为我们国家民族共同富裕提供先行先试的一种范本,二是要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为全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收入分配两极化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思想。”

(二)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

根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精神,可以了解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

 1、物质富裕的内涵

物质生活是基础性的,物质富裕是精神富裕的前提。物质富裕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宽裕,财物充足。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显示人们在吃穿用住行等方面的高质量的生活水平。

2、精神富裕的内涵

精神富裕是与物质富裕相对应,涉及到精神领域的生活。主要表现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教育,当有了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自然就能显现一个人精神状态的饱满。精神生活富裕的人,一定有所信仰、热爱生活;一定有道德素养,向上向善;一定胸怀天下、关爱社会。同时内心一定充满幸福感、获得感、宁静感。

3、 实现共同富裕的内涵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1)实现共同富裕是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要富裕。

2)实现共同富裕不是指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大锅饭。

3)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4)实现共同富裕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三)如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是需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如何创造并实现“共同富裕”。

1、推动实现物质共同富裕

根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精神理解,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不能等靠要,而是要靠共同奋斗,共同建设,要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合法致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要实现共同富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包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由市场机制形成,多劳多得,按贡献决定报酬。这是以工资和年终奖等体现出来。

再次分配:由政府调节机制形成。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支出等这一收一支所进行的再分配。侧重公平原则,调节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共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三次分配:由道德驱动调节。动员社会力量,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自愿投入民间捐赠、慈善事业等。

 (三次分配图)

 

  

2、推动实现精神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要尊重人民个体性的精神生活差异与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又要强化在精神生活中对精神信仰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守护,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增强。根据中央党校刘东超教授分析,推动实现精神共同富裕,需要做到四方面: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第三,坚持人民立场,努力提供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

第四,努力推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均衡发展。

二、佛教致力于物质共同富裕

佛教赞叹鼓励社会人士应该拥有合法的财富。只要是合法的财富,都可以用来养家糊口,服务社会,利益人类。因为个人有财富,才能滋养色身;家庭拥有财富,才能提供生活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国家有财富,才能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民生保障建设,为社会百姓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促使提升人民安居乐业的高质量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

(一)经典中财富的合理分配引导共同富裕

人生财富中,物质财富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在佛教经典中,佛陀为引导居士经营幸福生活,有如法的指导勤劳创造财富、合理分配财富的引导共同富裕之道。

1.《优婆塞戒经》创造财富的合理分配

在《优婆塞戒经》当中,佛陀指导居家优婆塞弟子,应当如法求财,所获得的财富应当如法分配: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博,留余一分藏积拟用。

 2.《杂阿含经》创造财富的合理分配

在《杂阿含经》中,佛陀也提出了相似于《优婆塞戒经》中的财富分配方式:

 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

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方便修众具,安乐以存世,

如是善修业,黠慧以求财,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

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

 以上两部经文中,佛陀教导首先要学习自力更生的技能,用合法的方式,可以大胆的创造财富。拥有财富之后应作如理合法的分配:

一份财富用于照顾家庭,占总财富的四分之一。用以滋养色身,孝养父母,爱护妻儿。

二份财富用于投资,占总财富的四分之二。用以营生理财,以钱生钱,用财富继续创造财富。在《杂阿含经》中还提到了营生的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种田、畜牧、经商、开店铺等行业赚取利润。

留一份财富储存备用,占总财富的四分之一。即家里有急事、难事需用钱财时,自己可以解决,不用求人帮助。

界定法师的大作《漫谈杂阿含》对物质财富的分配认为:“将财富的25%留作自用(包括家庭日常开支和人情往来费用),25%用于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将财富的绝大部分即50%用于扩大投资,从而产生利润。即便是投资失败,也还有25%的储蓄资金可供支配,从而避免灭顶之灾。可以说,这样的理财观,即使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也不为过时,而且十分实用”。

3.《般泥洹经》创造财富的合理分配

经中云:

 波旬豪姓有诸华氏……佛告诸华氏:智者居家,恭俭节用,所奉有四,用得欢喜。一为供养父母妻子,二为瞻视人客奴婢,三为给施亲属知友,四为奉事君天正神沙门道士。

 经文中的'诸华氏'是指波旬国里姓华氏的豪门大富。佛告诉诸华氏,居家过日子,要有俭省节约的精神。钱财使用有四种合理的方式,若能遵从奉行,钱财所用之处才有意义与价值,则令皆大欢喜。第一孝养父母,爱护妻子;第二应酬宾客,关心下属;第三布施需要帮助的亲朋好友;第四供奉天神及供养修道之人。

4.《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创造财富的合理分配

经中云:

 有一长者,其家豪富财宝无量,于多劫中父子因缘相袭不断,修诸善行名称远闻。是大长者所有财宝皆分为四: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如是四分曾无断绝,父子相承为世家业。

 在《心地观经》中,佛陀说有一位大富长者修行作福,父子相承,常修善行,将自己的财富分成四份。

一份投资盈利,经营家族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促使物财丰富。

一份提供家庭日常开支,以养家人生活所需。

一份布施作福,扶危济贫回馈社会,资助贫穷孤独生活困难者。

一份用作救济宗亲,度过生活困难,以及人情往来,交际应酬。

 5.《中阿含经Ÿ善生经》创造财富的合理分配

经中云:

 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后求财物已,分别作四分。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耕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第五为取妇,第六作屋宅。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乐,彼必饶钱财,如海中水流。

 在《善生经》中,创造所得财富同样有四分法。佛陀教导善生居士,应先学习技能,找一份工作赚取钱财,所得赚取的财富可分作四份使用。一份为饮食,滋养色身;一份为田业,作为营业的资本;一份为储藏,以应急难之所需;一份为给予耕作商人而生利息,以所得利息可以娶妻,可以置办家具,建造房屋舍宅。

若能如此分配财富,则令家庭不断增长幸福快乐,而且财源广进,钱财丰饶,犹如大海中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6.《大宝积经》财富的合理分配

经中云:

 尔时波斯匿王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发于无上大菩提心,愿于众生安乐解脱生死系缚。我今愿以财物库藏金银之属分为三分,一分奉施如来世尊及比丘众,一分施与舍卫城中贫穷苦恼无依怙者,一分财物留资国用。凡我所有园池花果,悉愿奉施最胜如来并比丘众。唯愿世尊垂哀纳受。”

 在《大宝积经》中,佛陀为憍萨罗国波斯匿王说法,令波斯匿王心开意解,欢喜无量。于是发愿,要为众生得安乐解脱系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首先要解决生活之忧,再进一步解决生死之忧,令得究竟安乐。因此,波斯匿王将自己金银库藏的财富分作三份。

一份用来供养宗教人士:即供养佛陀与比丘弟子们,使其安心办道,弘法利生。

一份用来救济贫穷人士:即布施给舍卫城中鳏寡孤独,贫穷苦患无依怙者。

一份捐赠给国家:即捐赠给憍萨罗国国库,作为国家财富资源,发展国家建设。

(二)小结

从诸多经典记载来看,佛陀都有对在家居士教诲如何创造财富,并合理分配财富,以己富带动他富,以他富带动社会共同富裕。佛陀教导的对象都有不同的身份,有平民、富豪、优婆塞、国王。这些人从小富到大富,从民众到国王,听从佛陀的教诲后,都能欢喜接受并努力实践奔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在佛教经典中虽未出现“共同富裕”的字眼,但却有倡导“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和操作方法。

1、学习知识技能:努力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事对民众有益无害的正当职业。精勤工作,尽心尽责,服务社会,如种田、畜牧、行商、餐饮、客栈、店铺等等。

2、勤劳创造财富:努力以自己的劳动、智慧创造合法的财富,而不能靠赌博、贩毒、卖淫、占卜、走私、诈骗、偷税等不正当的手段营生非法致富。

3、合理分配财富:拥有合法的财富,还要用智慧合理分配财富,带动家庭、国家、社会走向民富国强的共同富裕之道。

(1)照顾家亲眷属:营生养家,孝养父母,照顾妻儿,经营美满家庭,幸福人生。

(2)投资经营事业:以财富创造财富,赚取利润,缴付国税。发展事业,招募工人,养活更多的工人家庭,稳定社会和谐。

(3)捐赠孤苦贫穷:尽到公民的社会责任,努力回馈社会,布施作福,发心做扶危济困的公益慈善事业。

佛教经典指导在家人士,要合理地过好世俗生活,经营幸福人生,获得今生后世的安乐为本,以布施、修福、摄化众生为必修的功德课目,带动全民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经典中财富的合理分配,可以理解分析:30%的财富要用于赡养家庭;10%的财富要用与储存,备以急需;40%的财富要用于投资,经营事业,创造财富;20%的财富要用于慈善捐赠,回馈社会。在佛教经典里所提倡的财富分配法则与推动共同富裕的三次分配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下表列示:

佛教经典

佛教致力于物质共同富裕

合法创造财富及合理分配财富

分配制度

推动实现

物质共同富裕

《优婆塞戒经》

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

若得财物,应作四分:

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

留余一分藏积俟用;

财富初次分配

(30%赡养家庭)

(10%储存急用)

市场机制多劳多得

《杂阿含经》

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

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 

《般泥洹经》

一为供养父母妻子;

二为瞻视人客奴婢;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是大长者所有财宝皆分为四:

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

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中阿含经Ÿ善生经》

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

后求财物已,分别作四分:

一分作饮食;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

《优婆塞戒经》

二分应作如法贩博;

财富二次分配

(40%投资经营事业,赚取利润,缴付国税)

政府调节机制

调节贫富差距

《杂阿含经》

二分营生业;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

《中阿含经Ÿ善生经》

一分作田业;

耕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

《般泥洹经》

三为给施亲属知友;

四为奉事君天正神沙门道士;

财富三次分配

(20%布施作福,慈善捐赠)

道德驱动

关爱社会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

《大宝积经》

一分奉施如来世尊及比丘众;

一分施与舍卫城中贫穷苦恼无依怙者;

一分财物留资国用;


 三、佛教致力于精神共同富裕

物质的财富是外在有形的,如:“食物、衣服、金银、珠宝、田地、房产、汽车、存折、家电等等”,佛教认为有形的财富为五家所有,终有失去的一天。南京大学教授净因法师曾撰文提出“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积聚财富,追求物质享受,而不大力提倡社会道德,不仅会迷失方向,也失去了追求财富的目的。我们将会成为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乞丐,很容易走上邪路,给社会造成危害。” 因此,佛教认可的财富,还有内在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是硬件,精神财富是软件,两者是良性循环的因果关系。

佛陀在经典中同样有教化引导居士如何走向精神共同富裕之道。

(一)“净化身口意”上胜之乐的教化引导精神共同富裕

在《涅槃经》中,佛陀教导世人对财富的认同,已从物质财富升级到精神财富。精神财富可以培养心灵深处的慈爱与悲心,可以培养生命内在的信仰与智慧。如经中云:

 时,彼座中有一婆罗门,名弗波育帝……复次,弗波育帝,在家之人,有四乐法。一者不负他财,无惭愧色;二者极大巨富,自惜不用,父母、妻子、亲戚、眷属皆不给与,又不供养沙门婆罗门;三者极大巨富,身着丽服,口恣上味,供养父母,亲戚眷属皆悉给与,奉事沙门及婆罗门;四者身、口、意业,并不为恶,聪明智慧,乐欲多闻。汝等当知,在家之人,虽复有此四种之乐,而不负他债及以悭贪,此法名为最下之乐;好行布施,名为中乐;身、口、意业不造于恶,聪明智慧,乐于多闻,此法名为上胜之乐。

 佛告诉弗波育帝,居士应当修习四种快乐之法,此四种乐又分为下中上三乐。

一不负债。不欠他人债务,能堂堂正正做人,自然心无惭愧。二为大富翁,但悭贪不愿布施。家财万贯,大富大贵,但是心性悭贪,自己不愿意使用财富,也不愿意孝养父母及家亲眷属,也不愿意供养修道之人,有财但不会修布施,只是一个守财奴。在佛陀看来,不欠债或是身家过亿的人生,没有慈爱之心,也没有信仰与智慧,都只能算是下乐法。

三为大富翁,能乐善好施。家财万贯,大富大贵,自己穿的是上好妙衣,吃的是山珍海味,享受人间富贵。同时懂得用这些财富孝养父母,照顾亲眷,还能供奉修道之人培福。在佛陀看来,身家过亿的人生,具有慈爱之心与信仰,懂得驾驭使用财富回馈社会、培福修德。这是佛陀认同并提倡的中乐法。

四不造恶业,此种人有慈爱与信仰,能做到勤修身口意三业清净,不造恶业,而且还乐于博学多闻,懂得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与文化修养。这是佛陀认同的人生具足最无比殊胜的上胜之乐。

佛陀教诲的“上胜之乐”的精神财富,与星云大师提倡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三好之理相同。

存好心:即是修心,要净化心灵,做好心灵环保。因为起心动念思维想法都是我们的意业,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内在的起心动念会直接影响到外在的行为造作,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是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不断的净化心灵,对待父母要有孝顺心;对待眷属要有关爱心;对待苦难众生要有慈悲心;对待宗教要有信仰心;对待沙门要有恭敬心;对待天地万物要有感恩心。在日常生活中,内在的心态要好,要纯正,要去除贪心、嗔心、痴心、疑心、慢心,如此不断的调整心态,不起杂念,不起恶念,不起邪念,不起损人害己不利益他人不利益社会的思维想法,如是保持意业清净是为存好心。

说好话:即是修口,要净化语言,做到说好话的语言环保。说好话是高级的语言布施,与人结善缘,与人欢喜。对待父母要说温和恭敬语;对待妻儿要说柔软鼓励语;对待朋友要说真诚语;对待他人善心善行、好人好事,要说随喜赞叹语;在工作中要说对工作有进步的话;在生活中要说对生命有意义的话。时常自觉做到对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语言净化,所谓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如是保持口业清净是为说好话。

做好事:即是修身,要净化行为,做到身体的行为环保。为人处世,做好事,是一种高素质的修养。身体行为不造恶,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为非作歹,不做违法乱纪的事,不做坑蒙拐骗的事。要做利益于人、社会的善行,美行,利行,如是保持身业清净是为做好事。

“上胜之乐”修身口意的清净行,细说即为行十善业,概说即是行三好。三好行为是我们人生的行为指南,是我们三业清净的精神财富。一人行三好,会影响到我们个人的前途。家庭行三好,会影响到家庭的美满幸福。全国人民行三好,会影响到社会道德风气。行三好即是净化身口意,提升个人素养,净化社会风气,改变我们的未来人生,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前景。因此,涅槃经中所阐述的'上胜之乐'是佛陀教导世人应当追求的快乐法,是人生最殊胜,最快乐,最应该修持的精神财富。

(二)“知恩报恩”道德信仰的教化引导精神共同富裕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信仰是内心的能源,个人有了信仰,为人才有目标、才有力量。民族、国家同样需要信仰,信仰是全国民众的精神财富。

佛教认为,有信仰,才能明因果;有信仰,才能知敬畏;有信仰,必会知恩报恩。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陀教导弟子们要知恩报恩,即是信仰的精神体现。如经中云:

 尔时,王舍大城,有五百长者,…………一切菩萨所修行愿,皆悉不是知恩报恩。

我今为汝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之处。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何以故?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经文中,有五百长者向佛说出自己对“知恩报恩”理解。以此引出佛陀讲说“知恩报恩”的道德法理。佛陀首先指出五百长者所说的道理,并不正确,是狭隘的。须知世出世间法有恩於我们的共有四种:“一者父母恩,二者众生恩,三者国王恩,四者三宝恩”。这四种恩德,每一个众生都在平等地享受,同时每一个众生也应当报此四种大恩。

父母恩者。父亲有教育的慈恩,母亲有养育的悲恩。每一个人的色身生命,来自于父母,父母把我们抚养成人,这是人世间最大的恩德。因此佛教信仰的'知恩报恩'道德理论,报父母恩放在首位。净土法门修净业三福的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也是把孝养父母放在第一位。佛陀教导每一个人都应该知到父慈母悲之恩德,尤其是母亲的悲恩。母亲从受胎到十月怀胎期间,行住坐卧,所受的各种苦恼,生产时的痛苦,如千刀割体。生育之后,子女以母的胸膛为床寝,左右膝为游乐场,饥饮母胸的甘露。母亲的这种养育之悲恩,怜爱之德,广大无比,很难用言语形容。是故,佛说:“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众生恩者。众生者,包括认识或不认识的有情生命。佛陀说:“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 同为有情生命来说,於多生多劫中,曾互为父母亦有大恩。在这世界上,我们每一个生命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农民、工人、教师、亲朋好友等等社会各行各业的互为帮助。众生恩推广展开即为社会恩,同一国民、同一人种、同为人类,都有其互为饶益的密切关系。凡是能互助增益的因缘,都要顺其所需而为之资助,这才是报众生恩。由此,人类都要互相饶益,对于社会民族都要去施与利益。这种报众生恩的道德理念,是人人都应具足的。

国王恩者。国王的恩德很大,国王一人的福德,胜过全国一切众生的福德。国王有教化臣民,治理天下的重任。国王的福德威力与辛勤治理对人民的安乐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能使人民避免他国侵逼、自界叛逆、饥馑、疾疫、灾荒等恐怖,能令一切众生,安居乐业。是故佛说:“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辅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现世安隐丰乐,有所愿求无不称心。所以者何?一切国王于过去时,曾受如来清净禁戒,常为人王安隐快乐。以是因缘,违顺果报皆如响应。圣王恩德广大如是”。“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国王在现在生中能做国王,是因为在过去生中受持清净戒,培福修德,常为人民谋幸福而感得的果报。一个国家,人民丰乐,以国王为根本,国家强盛,也是以国王为根本,一切人民都以国王为依止。因此,国民不得恶意诋毁国王,国王既有恩于民,就值得国民信赖与拥护,人民当知恩报恩。用现代的话说,国家公民能安居乐业,有平安幸福的生活,是来自于国家领导人正确的思想指导和国家政策的正确实施,国民就应当坚决拥护护持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

三宝恩者。指佛法僧三宝为众生之大福田,有不思议之恩德。佛陀演说正法,利乐有情,教诲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引导众生经营现世的幸福人生。法宝为指导众生修行的明灯,能引导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而达彼岸。僧宝为和合清净的团体,是信仰佛法的传播者,修行佛法的实践者,引领世人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贡献智慧与能量。是故三宝有不思议恩,在《瑜伽焰口》中有赞叹三宝的语句:“夫三宝者,千生罕遇,万劫难逢。归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譬如灵丹之妙药,疗百病以蠲除。若以肯切至诚心,故无求而不应。所谓道: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三宝功德,难尽赞扬。”

佛陀教诲世人知恩报恩,是要世人明白人生于世间,'我'并不能独立于世,离不开父母、亲人、国王、社会、三宝对'我'的恩泽庇护。在享有一切的现成时,内要有'知恩'之心,外要有'报恩'之行。即是要有常怀感恩的心态,还要懂得将感恩付诸于行动回馈一切与我有恩泽庇护之外缘,用“知恩报恩”的道德信仰正能量传递于社会世间。在《大智度论》中说:知恩者,是大悲之本,开善业初门,人所爱敬,名誉远闻,死则生天,终成佛道。不知恩人,甚于畜生!

(三)“爱国护国”正信正念的教化引导精神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的理想信念曾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要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

佛教界对国家同样有高度的理想信念认同。浙江省佛协第八次代表会议精神指出:“佛教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国运昌隆、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佛教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才有保障。只有继续保持并不断深化佛教爱国爱教、护国兴教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家国情怀,才能更好地团结四众弟子服务社会,自利利他”。

没有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没有佛教事业的发达。爱国护国,一直以来都是佛弟子实践的优良传统与强大信念,佛教的护国就是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在国家观念上,佛陀也是一位强烈的爱国护国者。在《佛说琉璃王经》中记载,佛陀得知舍卫国琉璃王将要带兵攻打自己的祖国时,毅然前往阻止,虽然最终没能挽救迦毗罗卫国灭亡的命运,但也努力尽到了一个国民爱国护国的最大责任。

在佛教经典中,就有佛陀教导弟子们对国家的理想信念要有正确的认知,要懂得:不犯国制,不漏国税,不做国贼,护佑国家等爱国护国的正信正念指导。

1.不犯国制的教化

在《优婆塞戒经》中“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这是对在家弟子授菩萨戒的要求,作为国家的公民,不得违犯国家法律法规,若有违犯,不但要接受法律的制裁,还有犯戒罪的过失。从戒律来看,遵守法律即是受持戒律的内容,要持好戒律即要遵守法律。是故,已受菩萨戒的在家佛弟子要具足正信正念,应遵纪守法,不得违犯国制。

2.不漏国税的教化

在《优婆塞戒经》中“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纳税是国家公民应尽的义务,若有经商的在家佛弟子,受戒以后,不得故意偷税漏税。若有违犯,放弃商人纳税的应尽责任而不顾,这与盗窃国家财物的行为是相同的。是故,经商的在家佛弟子受持菩萨戒要具足正信正念,不得偷税漏税。

3.不做国贼的教化

在《梵网经》中佛言:“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而菩萨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若故作者,犯轻垢罪”。佛陀教诲佛弟子,不得为了个人利益而接受敌国传递情报的使命。国家之间的军队对垒,兴师相伐会残杀无数生命。佛弟子不但不得往来于军中,更不允许故意帮助敌国出卖国家,损害国家的利益。

4.护佑国家的教化

在《金光明经》中:

 世尊!我等四王二十八部诸鬼神等,及无量百千鬼神,以净天眼过于人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世尊!是故我等名护世王。若此国土有诸衰耗、怨贼侵境、饥馑疾疫种种艰难,若有比丘受持是经,我等四王当共劝请,令是比丘以我力故,疾往彼所国邑郡县,广宣流布是金光明微妙经典,令如是等种种百千衰耗之事悉皆灭尽。”“世尊!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是经,若诸人王有能供给施其所安,我等四王,亦当令是王及国人民一切安隐具足无患。世尊!若有四众受持读诵是妙经典,若诸人王有能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我等四王,亦复当令如是人王,于诸王中常得第一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亦令余王钦尚羡慕称赞其善。 ………… 世尊!梵天释提桓因五神通人,虽有百千亿那由他无量胜论,是金光明于中最胜。所以者何?如来说是《金光明经》,为众生故,为令一切阎浮提内诸人王等以正法治,为与一切众生安乐,为欲爱护一切众生,欲令众生无诸苦恼,无有他方怨贼棘刺,所有诸恶背而不向,欲令国土无有忧恼,以正法教无有诤讼,是故人王各于国土,应然法炬炽然正法增益天众。我等四王及无量鬼神、阎浮提内诸天善神,以是因缘,得服甘露法味充足,得大威德进力具足,阎浮提内安隐丰乐,人民炽盛安乐其处;复于来世无量百千不可思议那由他劫,常受微妙第一快乐。

 佛陀讲解《金光明经》护持国家的功德利益,由于经文篇幅较长,只能摘取一部分抛砖引玉。

经文中说,若国家的人王能以正法治理国家,能实施宗教政策自由,护持四众弟子读诵、授持、讲解、流通《金光明经》。在此土地国境内,梵释天王、四天王等因听闻金光明经,都能得服甘露无上法味,增长身力心进勇锐,具足威德。于是发愿在国境内隐伏护持国家、护持人王、护持民众。广宣流布此经的好处利益:能为众生带来安隐快乐;能帮助人王领袖增长福德,教化民众,使其国家风调雨顺、繁荣昌盛,人民更加幸福快乐;能有效止息暴行,保护国家免受侵凌,带来世界和平。

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等诸大国王:“谛听,谛听!我为汝等说护国法。一切国土若欲乱时,有诸灾难,贼来破坏。汝等诸王,应当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严饰道场,置百佛像、百菩萨像、百师子座,请百法师解说此经。于诸座前燃种种灯,烧种种香,散诸杂花,广大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房舍、床座一切供事;每日二时讲读此经。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受、读诵、如法修行,灾难即灭”。

 经文中,佛陀在为佛教的大护法说法,为印度波斯匿王等十六个大国的国王开示。要如法守护国家,第一应当努力做一位仁王,自身要读诵受持此经,修持善行增长福德,还要制定好的国策守护民众、护佑国家。第二仁王应当护持佛弟子,延请佛弟子读诵、讲说此经,将此功德利益回向护佑国家。第三四众弟子要护持仁王,日常要主动读诵受持、讲说此经,可息灾得福,护国佑民,使一切世间有情安稳快乐。此经还特别提到有自然灾害发生时,佛弟子要具足正信正念,应当读诵授持此经,为国家祈福,护佑国土安宁,民众安康。经文中说的自然灾害有:日月失度难、星宿失度难、灾火难、雨水变异难、恶风难、亢阳难、恶贼难等。

根据《金光明经》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经文理解,两部经都具有护国的功效,可分为内护与外护两个方面。

内护:国王能以正法教化民众,治理国家,护持佛弟子读诵、讲解、流通两部经;国王自身也能受持读诵经典;四众弟子能发心读诵、受持、广宣流布两部经。以上三种情况都是属于内护国。

外护:天王、鬼神因听闻经典而得大利益,心进永锐,威德勇猛,发愿隐伏护国,是属于外护国。

《金光明经》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两部经典正因为有如此大的功德利益,所以佛门弟子才尊奉此两部经为'护国三经' 之中的重要经典。

(四)小结

在佛教经典里指导修行菩萨道的精神,社会要推动实现精神共同富裕就要从三个层次去体现。

第一,个人层面。勤修十善业,清净身口意,修心、修口、修身,乐于多闻,努力提升个人素养。

第二,引导社会层面。建设知恩报恩的道德信仰,恭敬尊重孝养父母(报父母恩)、关爱社会互助饶益(报众生恩)、拥护国家领导人(报国王恩)、礼敬三宝修学大乘(报三宝恩)。

第三,拥护国家层面。辅助教化,佛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教导爱国护国的思想情操。对国家具足正信正念,做一个好公民(不犯国制);经商讲诚信(不漏国税);国民不能损害国家利益(不做国贼);学习并实践菩萨道精神(护佑国家)。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梳理,从佛教经典修学的法门来看,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宗教政策自由,修学大乘经典,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有无量功德利益。能深入学习佛教经典,理解菩萨道精神的现实关怀和具体实践,希望更多人都能从佛学思想中提升个人素养,慈悲关爱社会,觉悟热爱国家的精神正能量。

佛教经典在致力于精神共同富裕的辅助教化方面,下表所示:

佛教经典

佛教致力于精神共同富裕

修持道德、提升素养的精神财富

辅助教化

推动实现

精神共同富裕

《大般涅槃经》

身、口、意业不造于恶,聪明智慧,乐于多闻,此法名为上胜之乐。

存好心

说好话

做好事

个人层面:“净化身口意”上胜之乐的精神共同富裕。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知恩报恩

引导社会层面:

建设“知恩报恩”道德信仰的精神共同富裕。

《优婆塞戒经》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

不犯国制

拥护国家层面:

辅助教化:“爱国护国”正信正念引导的精神共同富裕。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

不漏国税

《梵网经》

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而菩萨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不做国贼

《金光明经》

若此国土有诸衰耗、怨贼侵境、饥馑疾疫种种艰难,若有比丘受持是经,我等四王当共劝请,令是比丘以我力故,疾往彼所国邑郡县,广宣流布是金光明微妙经典,令如是等种种百千衰耗之事悉皆灭尽。

护佑国家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受、读诵、如法修行,灾难即灭。

 四、佛教认为最究竟的财富

佛教认为物质财富是生活所依,精神财富是心灵所依,佛教除了教导世人追求这两种财富的现世安乐,还引导追求更高最究竟的财富 ——'般若'。

(一)般若的概念

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

般若是梵语的音译,华译智慧。般若智慧超越了世间的聪明智慧。在诸多经典中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而还是使用'般若'二字?大智度论云:“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此生善故不翻”。般若的含义深广,可以表示圆满的才智、理解或辨识能力。而智慧又无法表达般若的内涵义理,是故经典里还是使用般若,为了表达般若的智慧区别于聪明智慧,有时会用'般若智慧'连贯词组来表达般若。

从修学般若法义的层次上理解,可以略分三种般若:

1、文字般若。文字虽非般若,但为诠解般若之方便,又能生起般若,故称文字般若。即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文字般若不是凭聪明而得来,是悟道后天然流露的般若才智,被佛弟子记录在佛经上的文字。

2、观照般若。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则名观照般若。即指人们可以通过记录在佛经上的文字,研习义理,以理对照修行。时刻观照自己内在的心里,检讨自己外在的言行,达到修行完善自我的过程。

3、实相般若。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为观照所知之境界,则名实相般若。即契入法理,离一切虚妄之相,关照心性,安住实相,当下转识成智。

三种般若,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最后通达实相般若。文字是工具,观照是手段,实相是目的,三位一体,一体三般若。

(二)般若财富的重要性

从世间角度来看,说通俗一点'般若'可以理解为'终极才智',世间人的高智商、高情商,科研发明,技术创造,学术贡献等等这些顶尖人才,可以算是具有终极才智了。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终极才智则是指修行证果,获得至高无上的'般若智慧'。《心经》中观自在菩萨告诉舍利弗,修习'般若波罗蜜'能证得自在,般若能度一切苦,能得究竟涅槃,能证得菩提果。这个'般若'是无价之宝,妙用无边,是故说'般若'是佛教认为最究竟的财富。

般若很重要。《大智度论》云:“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是故修行菩萨道,自利利他,度化众生,若无般若智慧指引,其余五度犹如瞎子,这就好比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身的行动是受心的指挥。因此有偈赞般若:

赞般若波罗蜜偈: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

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

若人得般若,议论心皆灭;譬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

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

若人得般若,则为般若主;般若中不着,何况于余法!

般若无所来,亦复无所去,智者一切处,求之不能得。

若不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名被缚。

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

是事为希有,甚深有大名;譬如幻化物,见而不可见。

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

般若为无上智慧,无尽宝藏。三世诸佛皆从般若生,般若造就诸佛,诸佛是众生之慈父,般若能养育一切,是故般若为众生之祖母。若能证得般若,则拥有无尽宝藏的才智妙慧,天上天下,万事万物,无所不晓;才智灵通,任运变化,无障无碍。

(三)深入经藏趋向“般若财富”共同富裕之道

如何证得通达无碍的般若妙智,具足般若财富。为佛弟子,当深入经藏,学修佛法。从文字般若入手,以经教文字具足正知正见,学习观照般若进行实修,转化为生命内在的观照力,用以观照世界,最终通达实相般若证得究竟涅槃,得大自在。

以观音菩萨为例,修习般若而得自在。《心经》中观自在菩萨修行甚深的般若波罗蜜,菩萨即是观照实相般若,观一切法自在,自利利他而得大自在。

这里菩萨的自在到底有多自在?从华严经里可以看出,菩萨行六波罗蜜而成就十大自在。经云: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自在。何等为十?所谓:寿命自在,无量无边不可说劫住持寿命故;心自在,出生阿僧祇三昧入深智故;庄严自在,以大庄严悉能庄严一切剎故;业自在,随时受报故;受生自在,于一切剎示现生故;解脱自在,见一切世界诸佛充满故;愿自在,随时随剎成菩提故;神力自在,示现一切大神变故;法自在,示现无量无边法门故;智自在,于念念中示现觉悟如来十力无所畏故。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自在;若菩萨摩诃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菩萨究竟成满一切智自在。

 菩萨修行成就十种自在:

一者寿命自在,菩萨法身慧命无碍,长劫住于世间示现寿命长短无碍,能度化无量众生。

二者心自在,菩萨智慧方便,能调伏自心入无量三昧,游戏神通,心无障碍。

三者庄严自在,又称财自在、资具自在,菩萨以种种财富宝物庄严世间,庄严一切国土,清净无碍。

四者业自在,菩萨为度化众生,能随众生业,应机示现受诸果报,自在无碍。

五者受生自在,菩萨随其心念,能自在受生于一切国土,无有障碍。

六者解脱自在,又称信自在,菩萨信解成就,演说妙法自在无碍,能见一切诸佛充满世界。

七者愿自在,菩萨愿力成就,随愿随时随处都能成等正觉,而无有障碍。

八者神力自在,菩萨神通威力难量,示现一切变化,而无障碍。

九者法自在,菩萨通达一切法,得大辩才,能演说无量无边法门。

十者智自在,菩萨具足一切智慧,于一念中能示现如来的十力、四无所畏,而无障无碍。

菩萨若能安住十种自在,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则能究竟圆满成就佛的一切种智,是名一切智自在。

佛法教导世人,修行的目的,是人人应当通过闻思修追求'般若'财富而得自在。佛教致力于般若财富的共同富裕之道,是人人能学习经典,以佛法的智慧为引领,使佛法生活化融入生活实践菩萨道,成就般若财富,获得生命的觉悟与自在解脱。是故,人们可以学观音菩萨,内修观自在,外行观世音。在社会各行各业大显身手,以'般若'宝藏为个人谋幸福、为家庭谋和睦、为国家谋富强、为社会谋平安和谐。更直白的说,就是要不断提升全国社会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安全感',努力实现全民社会共同富裕。

 

总结 —— 社会共同富裕

从佛教的经典来看,佛教所认同的共同富裕理念,分为物质财富层面的共同富裕、精神财富层面的共同富裕、般若财富层面的共同富裕,三个层次。通过文章三个层次的梳理展现,让读者对佛教认同的共同富裕普世价值观有一个全新的认知。物质财富可以解决生活之忧,带来一时快乐;精神财富可以解决心灵痛苦,带来长久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可以追求般若财富,成就大自在,获得人生生命觉悟的彻底解脱。

社会在发展进步,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裕,提倡共同富裕的理念,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所需。佛教同样要与时俱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与能量。就以普陀山为例来说,在推动共同富裕的理念与实际工作方面,一直都在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开展公益慈善,践行观音菩萨慈悲济世精神,推动物质财富共同富裕。佛协每年实施社会慈善公益项目就有:帮困、扶贫、助学助残、大病救助和“慈爱慈行·工帮共创”结对扶贫工作等。因为佛协发扬佛教拔苦与乐、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行三布施,取得慈善工作的好成绩,在2011年2月普陀山佛协获第三届“浙江慈善奖”机构奖;2014年2月普陀山佛教协会被授予浙江“慈善工作奖”;2020年11月会长道慈大和尚荣获“你好慈善人”奖 。在推动精神共同富裕方面,普陀山率先示范,宝陀讲寺普门讲堂从2011年开始,每月安排两次佛学讲座,积极引导广大信众闻思佛法,启迪人生智慧。以佛法净化身口意,修持道德,提升素养,关爱社会,爱国护国。

全国人民、全社会都要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现代化是天下大同、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现代化就要适应现代人民的需要,知道现代人民的所思所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放在了显著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由此可见,社会共同富裕最基本的体现就是要“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2021年,中央提出“浙江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就是在为实现全国人民、全社会的高质量共同富裕,打下基础,积累经验,提供保障。

对于社会共同富裕的理解,小平同志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小平同志对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共同富裕是合法富裕,富裕的前提是勤劳致富、合法致富,不是非法致富,更不能用以权谋私的手段去致富;共同富裕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局部地区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作为佛弟子,国家公民的一员,我衷心祝愿:“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通过国家领导正确的思想指导和政策的正确实施,能早日实现中国的富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希望佛教的共同富裕观,对于实现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一、原始资料

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琉璃王经》,《大正藏》第14册。

东晋·失译:《般泥洹经》,《大正藏》第1册。

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册。

苻秦·僧伽提婆、僧伽罗叉译:《中阿含经》,《大正藏》第1册。

北凉·昙无谶译:《优婆塞戒经》,《大正藏》第24册。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册。

唐·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正藏》第3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大正藏》第24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

刘宋·佛陀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9册。

刘宋·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12册。

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大正藏》第13册。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

唐·义净:《金光明经》,《大正藏》第16册。

唐·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藏》第8册。

南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大正藏》第54册。

 

二、其他资料

陈兵:《现法喜乐——释迦关于过好世俗生活的教诫》,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487f40102vra4.html

常宗耀:《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红旗》2010年第1期。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2015年。

净因:《论佛教的财富观》,《法音》月刊,1993年第6期。

毛宁:《护国三经及佛教护国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9年。

孙业礼:《共同富裕——60年来几代领导人的探索与追寻》,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谢伏瞻:《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人民日报》2021年10月8日。

三折人生:《连三次分配都不懂,还想要共同富裕?》,2021年8月20日,http://cdn01.mbachina.net/html/zx/202108/344403.html。

释界定:《漫谈杂阿含》,大千出版社,2022年1月。

释启明:《<佛说善生子经>中的伦理思想浅探》,《五台山研究》2005年第2期。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求是》2013年第1期。

《佛教看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2016年3月25日,https://www.docin.com/p-1504312623.html。

《浙江省佛协第八次代表会议文件》,202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