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十三

2023-05-08

观音大士赞

释天目

千丈白华岩,

回头冷眼看。

天龙如领会,

沧海亦须干。

【背景】

此诗初见于《普陀洛迦山志》(1999年版)卷八“诗颂”部分,后被《普陀山诗词大全》(2008年版)所收录。然查阅天目文礼和尚的相关资料(《续传灯录》《五灯全书》《五灯会元》等),均无此诗记载。

【鉴赏】

天目文礼大师传世的语录文集极少,《五灯全书》里有一篇《灵隐岳禅师法嗣·宁波府天童灭翁天目文礼禅师》,其中载录了文礼禅师的一些上堂法语。大师十六岁剃度,僧腊达六十八年,年轻时曾往净慈、育王诸寺参谒诸师,大受启发。从大师的行脚经历来看,其必然参谒过普陀山诸寺,故“千丈白华岩”一句乃是其身临其境的真实描绘。本诗诗题为“观音大士赞”,主旨是对观音大士的礼赞,故而首句写白华岩的险峻,一是昭揭大士应化显迹的山体环境,另外方面从侧面也谈到了宋代时普陀山尚没有得到大面积的开发,香客朝礼普陀极为不易。

“回头冷眼看”一句,似有双关之意:是天目大师登临白华岩之后的“冷眼”,还是大士面慈眼视众生?从字面意思来看,似乎前者所指居多。或许可以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形容大师此刻的心情较为恰当。登山爬涉固然辛苦,然而它只是个过程;当山高人为峰,礼见大士真容之时,还在乎方才的登涉之苦吗?想必早已全然抛却脑后,用“冷眼”而豪迈视之,足见大师在大士足下的那份坦然喜悦与艰辛跋山的不屑。

然而这份不畏艰险、奋力朝礼观音大士的法喜充满又有几人能够领略?不消说凡庸之辈,即便是那些自诩有护法之功的天龙八部也未必能够领会。虽说狗子皆有佛性,然而这种佛性却往往由于无明障覆,自性摩珠难以敞明,所以待到龙华三会之时,想必已是千百亿劫之后的事情了。对此天目大师十分坚定地认为,“天龙如领会,沧海亦须干”——在六道之中,人道极为殊胜,也唯有人道能够不受后有并顿超十地,这犹如盲龟浮木之喻般那么难得希有。而无论是善道的天界或恶道的三途,虽有礼佛闻法善行(诸如观音洞的“二龟听法石”以及西天景区的“五十三参石”),却由于三业所限而难以息心行持,故而也无法做到“尽此一报身”“趋向解脱道”。普陀山四面环海,倘若待到沧海干涸的那一天,大约此生此世绝无奢望矣!

由于受到道路交通的限制,古人行脚参访极不不易。读罢此诗,对于天目大师的“回头冷眼看”的那份坦然想必更为铭心。由此想到了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中的一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坏,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需要具备超强的韧性与耐力。然而只要有愿有行,即便“一瓶一钵”,又何惧之有?富僧虽拥有舟船利器,天龙虽有万般神通,而真正付诸行动者,却难上加难。“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可谓震耳发聩,余音绕梁三日也!

 

【注释】

①释天目:即天目文礼大师(1167-1250),字灭翁,俗姓阮,南宋临济宗杨歧派禅僧,临安籍。得度于真相寺智月沙门,得道于荐福松源崇岳禅师,出工于郡之广寿,次则雁山能仁,复诏居南屏净慈,终于天童,盖赴暮年之诏也。(详见《南宋元明僧宝传》《续指月录》等史籍)

②白华岩:概指白华山,或代指普陀山。白华山位于普济寺西南,麓间为妙庄严路,明侯继高(字龙泉)在坡上岩间题有“白华山”石刻。

③天龙:指诸天与龙神,为八部之二众。天,指梵天帝释等;龙,指难陀跋难陀等。《法华经·序品》:“天龙夜叉,(中略)人非人等。”

④沧海亦须干:此句意为领会佛法难度之大。《善一纯禅师语录》卷二之《为天龙法叔和尚举哀》:“若教频下泪,沧海亦须干。”